立即捐款

環保署稱空氣質素十年最佳 團體指2018年後減排放緩促推新措施

環保署稱空氣質素十年最佳 團體指2018年後減排放緩促推新措施

(獨媒報導)環保署今日(1月28日)公布2021年香港空氣質素概況,指去年空氣質素為過去10年入面最好。不過在路邊監察站數據方面,主要為汽車排放引致的二氧化氮,以及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及微細懸浮粒子(PM2.5)水平,仍未達世衞目標,署方表示世上無一城市能達到世衞標準。關注團體健康空氣行動則指,雖然本港空氣質素在過去十年有改善,但幅度在2018年起明顯放緩,認為減排措施已達到樽頸,需加大力度推出措施。

環保署今日公布2021年香港空氣質素概況,比較2011及2021年數據,顯示多項污染物水平皆有下趺,其中一般監測站錄得的空氣污染物,包括二氧化氮(NO2)、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微細懸浮粒子(PM2.5)及二氧化硫(SO2),減少32%至62%不等,路邊監測站則錄得減少43至58%不等。

螢幕截圖 2022-01-28 下午9.35.46

不過數據亦顯示,多項污染物的水平雖比2011年為低,但比2020年有所增加,環保署助理署長(空氣質素政策)梁啟明指,2020年因疫情,經濟活動有所減少,故相關數宇較低,而2021年污染物的水平,比2019年為低。

污染物水平中僅臭氧濃度上升,為10年數據以來第二高。去年一般監測站錄得的臭氧濃度為每立方米55微克,市區監測站超標14次, 超出容許限值次數的9次,其中塔門監測站錄得22次超標,為超標次數最多的監測站。

梁啟明回應指,臭氧乃由空氣中的氮氧化物(NOx)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在陽光下的光化學反應形成。他提到本港車輛排放下降,減少了一氧化氮與臭氧反應,故臭氧水平有所上升。梁啟明續指,塔門臭氧濃度是全香港最高,反映是因為區域性的光化學煙霧問題,而汽車減排令臭氧濃度持續上升亦是必然發生,不用大驚小怪,預計2030年才會下降。

不過部分污染物的水平,仍未符世衞標準,包括二氧化氮(NO2)濃度為每立方米36微克(世衞標準為10毫克)。此外,部分一般監測站亦有錄得超出每立方米40微克的本港空氣質素指標,依次為葵涌(52微克)、觀塘(49微克)、深水埗(47微克)、屯門(44微克)及荃灣(44微克)。

在路邊監察站,情況則更加嚴重,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70微克,超出世衞最終標準七倍。三個路邊監測站全部超標,其中濃度最高為銅鑼灣(71微克),其次為旺角(70微克)及中環(68微克)。

梁啟明解釋指,全世界無一個先進城市能達到世衞最終目標,又強調現時已達到世衞的中期目標。他提到路邊二氧化氮濃度超標,主因是汽車排放及船隻排放,未來會續試驗不同電動車。環境保護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空氣科學)劉萬鵬則表示,世衞最終指標非常嚴格,但署方會以此為目標,對本港空氣質素改善十分樂觀。

左至右:首席環境保護主任(空氣科學) 劉萬鵬、環保署助理署長(空氣質素政策)梁啟明、高級環境保護主任(空氣科學) 李裕韜
首席環境保護主任(空氣科學)劉萬鵬、環保署助理署長(空氣質素政策)梁啟明、高級環境保護主任(空氣科學)李裕韜

健康空氣行動:須加大力度推新措施

健康空氣行動回應表示,雖然過去十年本港空氣質素有明顯改善趨勢,惟改善幅度自2018年起放緩,反映措施已達樽頸,需加推新措施,不然污染物水平難再大幅度下降。團體指路邊空氣污染嚴重,促盡快引入新能源車輛。

健康空氣行動又提到,去年發表的《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訂下2035年前,要將本港空氣質素提升至媲美國際大城市水平,惟署方今日未有明確指標,擔心會淪為口號。團體又促盡快收緊本港空氣質素指標,與世衛看齊。對於臭氧水平,健康空氣行動指2021年開始的《大灣區光化學臭氧污染及區域和跨區域傳輸特徵研究》,未見有中期研究結果,促盡早制訂行動計劃。

團體亦重申,各區一般監測站高度不一,「離地」3至28米不等,指路邊監測站才能反映市民日常接觸的空氣質素,要求每區設立一個,準確量度空氣污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