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聯合國最新警告 促各國須盡快制定氣候韌性政策

聯合國最新警告 促各國須盡快制定氣候韌性政策

文:姚俊業(思匯政策研究所和HK 2050 is Now氣候變化及夥伴合作主管)、陳樂澄(思匯政策研究所研究分析員)、楊敬雯(思匯政策研究所助理營運經理)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2月28日發表最新報告《氣候變化2022:影響、適應和脆弱》,顯示儘管大眾努力減緩全球暖化,但氣候變遷正破壞生態系統和全球數十億人的福祉。IPCC主席李會晟稱,此報告向世界警告不採取行動的可怕後果。為降低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的氣候風險,各國需要因應氣候變化而改變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培養氣候韌性。

此報告綜合分析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列舉其對全球自然和人類社會經濟的影響,旨在為制定氣候韌性政策提供科學證據。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和人類息息相關,其導致更加頻繁劇烈的極端天氣事件,破壞自然和人類社會,釀成巨大損失。由於氣候變遷、人類社會、生態系統之間互相依存,不同自然災害和人為影響或會同時發生,引起跨地區的複合風險。例如,天氣同時高溫和乾旱可能令作物歉收,並使農民工作效率欠佳,進而或導致糧食價格上漲,且引發弱勢社群營養不良的健康危機。氣候變化的災害甚至會跨越國界,令風險透過供應鍊和自然資源流向擴散。報告明確指出氣候變遷的影響已危及三項人類生存要素——食水、糧食和能源——氣候變化並非遙不可及的危機,全球已有數十億人正已身處其中。

為減低氣候變遷的風險, 2015年《巴黎協定》訂立明確目標,令各國開始邁向淨零碳排放,以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有研究指出,世界各地把高達九成氣候融資資金用於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而非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韌性。然而,IPCC 報告提醒,無論排放多寡,我們已不能避免諸多氣候風險。即使各國按照《巴黎協定》承諾,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相比工業化以前高出1.5°C以內,氣候變化仍會造成損失和損害。

此報告的作者之一,大衛.凡納教授(David Viner)說:「我們可能無法阻止氣候變化,並防止其破壞人類社會,但如果有足夠資金用於氣候適應和韌性,便可盡量保護地球自然生態和易受氣候危機影響的弱勢社群。」因此,各地政府必須培養應對氣候變遷的適應能力,以對不穩定的氣候保持韌性。

社會要如何適應氣候變化,並非單憑數據便可得知。畢竟,氣候變化不能只靠科學數據、經濟數字或其他量化指標來理解。IPCC率領全球頂尖科學家分析氣候變化的社會和科學研究,並於報告斷言,人類從過往到現在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令大眾面臨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

如果目前面對氣候變化的脆弱程度是基於過去以至現在的發展趨勢,未來正掌握在人類手中,我們現時所作出的抉擇,如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改變社會經濟發展等將決定自身的未來。IPCC 報告建議各地應該實踐「氣候韌性發展」,須同時實現三個目標——積極減緩氣候變遷、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以及重視有效且公平的規劃。

此報告強調考慮適應氣候變化的同時,需要兼顧氣候正義。報告顯示由於歷史因素、發展落差及資源有限,各地區面對氣候變化的風險和韌性有顯著差異。氣候韌性發展取決於更包容共融的管治,透過政府與不同機構、企業、社區,以至婦女、青年、原住民和少數民族等傳統弱勢社群建立夥伴關係,可齊心協力降低氣候相關風險,並減少社會不平等問題。政府於制定政策過程時需要按照當地條件,並與各持份者協作,去制定法律框架、政策措施和投資方向等,以減少氣候變遷引致的結構性脆弱。故邁向氣候韌性的未來並非由上而下決定,而是基於我們如何發展社會和經濟而做出的選擇。

要實踐氣候韌性發展,可以採取兩個具體步驟。首先,須有一個重視包容共融決策的制度框架,於發展時須協調各持份者的利益和期望,讓弱勢群體可積極參與社會決策,同時可靈活應對突發風險。其次,須社會積極投入資源。從近年可見,只要足夠的政治意願,便可調動大量資源以應對疫症。氣候危機迫在眉睫,我們應視氣候變化和疫病為同樣緊急嚴重的問題,分配更多資源用於短期和長遠措施,以確保人類福祉。只要我們更積極進取行動,各階層相互合作協調,並投資更多用於氣候行動,將令人類朝往更健康、宜居且公正的未來。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