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15環團批「明日大嶼」環評「工程凌駕環境」促否決

15環團批「明日大嶼」環評「工程凌駕環境」促否決

(獨媒報導)土木工程拓展署於本月12日根據條例,提交「明日大嶼」環境影響評估研究概要的項目簡介。15個環團今日聯合舉行記者會,指政府至今未公開關鍵文件及進行完整的策略性環評,連具體填海範圍亦欠奉,斥「工程凌駕環境」,促環保署否決。

土木工程拓展署於本月為「明日大嶼」相關工程申請環評簡介,項目「一斬三」分為「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交椅洲人工島發展」及「香港島至大嶼山東北連接路」三部分,三個項目皆未有交代人工島位置以及詳細填海面積等基本資料。

無標題

綠色力量助理教育及保育經理袁欣鈴批評,項目簡介只粗略框起填海範圍,但早前環諮會討論文件卻顯示政府可能會在喜靈洲、長洲以南的位置填海,認為難以估計工程是否可行。前環諮會成員、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亦指,環評需清晰指明工程範圍,才可有效評估受影響的人及環境,諷若土拓署提供粗略的填海範圍,亦可精準計算對環境的影響,「教科書都要改寫」,形容當局做法牽強,不能接受。

綠色力量助理教育及保育經理袁欣鈴
綠色力量助理教育及保育經理袁欣鈴

坪洲填海關注組召集人馮錦霖指,當局未有公開在數年前完成的《香港2030+策略性環境評估報告》,交予環諮會審批,一下子跳入項目法定環評程序。馮錦霖指,多名環諮會委員及環團曾去信追問完整報告內容,但至今未獲回覆。

袁欣鈴亦指,當局未就「明日大嶼」提供的策略性環境評估(即填海以外的選項評估),令焦點變得十分狹窄,營造非填海不可的假象。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表示,環境影響評估容易出現偏差,實際對生態造成的影響比評估更大。她以港珠澳大橋為例,當局曾估計中華白海豚受影響的範圍約150公頃,但結果導致北大嶼山的中華白海豚完全絕跡於部分曾使用逾3,000公頃棲息地,與評估相差18倍,而當局設立的保育區亦收效甚微。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

麥希汶提到,擬議的中部水域人工島範圍,將影響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腹海雕、全球「瀕危」香港雙足蜥,以及或令「易危」的中華白海豚及江豚絕跡於香港。她擔心工程越大,與環評出現的誤差越大,促考慮其他非填海選項。

劉祉鋒亦批評,「明日大嶼」漠視2050年碳中和目標,未有跟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指土拓署有責任提供足夠資料予環保署進行分析。

前環諮會成員、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
前環諮會成員、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

聯署的15個團體包括350香港、Sustainable Ocean Alliance Hong Kong、坪洲填海關注組、基督徒護守大地聯盟、守護大嶼聯盟、環保觸覺、綠惜地球、綠色力量、綠色和平、綠領行動、長春社、香港基督徒學會、香港大學學生會理學會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會、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及香港觀鳥會。

螢幕截圖 2021-11-23 下午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