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工權會辦四十週年展覽 盼喚起對工人重視:社會發展包含無數血肉

工權會辦四十週年展覽 盼喚起對工人重視:社會發展包含無數血肉

【獨媒報導】近月工業意外頻生,不少工人更因此命殞,引起社會對工業安全的關注。工業傷亡權益會昨(3日)起一連兩日,在九龍灣零碳天地舉辦四十週年展覽,盼喚起公眾對工人的關注,當中展品包括一張巨型工殤地圖,記錄自1986年至今共304宗致命工殤意外。

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表示,城市中大至公共設施、小至路邊一個裝飾,都是工人有血有肉的付出。工業意外在市民眼中,往往是一篇新聞報道,或一個冷冰冰的數字,但對遺屬而言卻是永遠無法彌補的傷痛。「數字可以係好無情,但一單工傷係牽涉一個人,一個家庭,係好實在嘅一樣嘢。」

製「工殤地圖」提醒「工業意外近在身邊」

自1981年起服務工傷工人、職業病患者和工業意外遺屬的工權會,過去每5年舉辦週年慶祝都是與成員及遺屬聚會,今年是40年來首次以接觸公眾的展覽形式慶祝。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解釋,疫情下過去兩年悼念工人的活動需轉至室內,將工殤紀念碑帶上街頭供市民獻花亦因防疫理由被阻撓。但逆境亦令他們生出新想法,嘗試將工權會的工作及工殤個案,化成展品面向公眾。

是次展覽從展品設計到展出形式,都圍繞與公眾互動,反映展覽的目標:讓市民走入工權會或遺屬視角,重新審視工人的「價值」。

「工殤地圖」為其中一個重點展品。工會成員用逾半年時間翻箱倒櫃,將1986年至今共304宗致命工殤意外拼成一張地圖。地圖上滿佈密密麻麻的紅色座標,各繫著一條紅線,並連接印有相關案件簡述及逝世工人姓名的紙牌。現場亦提供電子版地圖及二維碼供市民掃描,以查看詳細資料及相關報刊。

蕭倩文希望公眾能透過閱覽地圖,發現「工業意外原來發生喺我哋身邊」——平日行經的道路、使用的設施,均可能埋藏著工人的血汗。雖然單單文字描述絕對未足以呈現死傷者的真實面貌,但起碼能為市民帶來實感,理解工人是以血肉之軀換來城市的繁華,「工業意外唔止係一堆數字」,「係牽涉一個人,一個家庭,係好實在嘅一樣嘢。」

無標題

無標題

盼公眾多觀察提醒 一念之差或能拯救生命

社會雖不斷進步,但蕭倩文嘆,仍有不少人認為工人是「低級啲、粗魯啲」,因而輕視他們的生命。在籌備展覽的過程中,她不斷思考港人如何看工業安全,發現公眾對此充滿誤解及輕視。例如「高空墮下」意外,大多實因客戶或僱主不想破壞建築物內牆,不准工人打俗稱「羊眼圈」的牢固點,令他們無處可扣上安全帶才發生。蕭倩文覺得,公眾著眼點往往不在工業安全,而是「較皮毛嘅,例如外觀上,但冇諗過對工人喺係生命上嘅影響」。

那可以如何減少工業意外?除了政府立法規管,蕭倩文認為,市民簡單的觀察,也能協助減少工業意外的發生。如她自己不久前路過觀塘某商場,看到工人缺乏保護裝備在傾斜的地面上架梯工作,隨即時致電商場要求改善——她坦言,港人不愛多管閒事,但「我哋唔想做會後悔嘅嘢」。面對潛藏危機的場景,若選擇轉頭離開,可能導致一個悲劇發生、一條生命白白犧牲。

「其實大家行多一步,好多意外都可以避免。」一個簡單動作,或許能拯救一條生命。蕭倩文說,工權會成員只有寥寥數人,「一定係大家合力,先可以帶嚟一啲改變」。

無標題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

遺屬靠工會走出陰霾 化傷痛為動力

展覽的另一個重點,是殉職工人遺屬的參與,如讓遺屬化身「真人圖書館」分享自身經歷,及邀來工會愛心品牌、由遺屬組成的「娘作」到場擺賣手作商品。

到場幫忙的「娘作」67歲義工珍姐,丈夫2011年在牛池灣一個水務署工程地盤擔任工頭,惟後來工地發生爆炸,被炸飛至工地對開的行人路,當場離世。珍姐在聯合醫院首次接觸工權會成員,其時時任總幹事陳錦康不但多次上門關心她,更陪她走上水務署要求交代。

在珍姐的記憶中,署方從未主動聯絡一眾工傷工人及家屬,直到工權會介入後才初次出面。「佢(署方)話佢好傷心,但你冇出嚟、冇見過我哋,咁樣叫好傷心?」後來在工會的爭取下,她才順利取得恩恤金。

意外發生後,為了不讓旁人及兒子憂心,珍姐總是強忍情緒,亦經常對自己說:「你唔好覺得好慘,有好多人仲慘過你。」長期的壓抑令她身心俱疲,工權會便成了她的心靈支柱。意外發生後一年,她正式加入工權會「媽媽組」,與遺屬一同做布袋、月餅、潤唇膏等手作商品,在工會和遺屬的支持和陪伴下,漸從喪夫的傷痛走出來。

工殤事件未減,加入工會的遺屬一直增加。珍姐現在成了伸出援手的角色,一有空就會與新加入的遺屬見面,陪伴他們走出喪親之痛,得知這兩日舉行展覽,亦義不容辭答應幫忙。

珍姐珍姐

爭取工權步伐不停:知道做緊正確嘅事

默默為工人爭取40年,但展覽卻未有展出工權會過去的事蹟。蕭倩文不好意思地笑笑,「可能我哋風格比較踏實」,構思展覽時從未想過要將往績加入其中,「與其記住我哋工權會,不如記住工人嘅付出」。

回顧過往,工權會亦有不少轉變,如前任總幹事、人稱「工運鬥士」的陳錦康於2019年逝世,由入會13年的蕭倩文接手繼承遺志;工權會的工作模式亦與時並進,由從前專注處理與工業有關的機械意外,到現在主力於服務業及照顧精神受創的工友,宣傳模式與爭取的議題亦隨時代更替而改變。

唯一不變的,是工權會從未停下的步伐。

蕭倩文指,無論新舊同事都堅守「與工友及其家屬同行」,每當出現工業意外時往往第一個趕到現場、發生憾事後照顧遺屬的情緒和協助打點工人後事;跟進工業事故以外,亦不斷推動大眾的工業安全意識,為工人爭取法例上的權益。

她坦言,一星期要奔走殮房三次的時候、不斷接收遺屬負面情緒的時候、又或屢次爭取卻從未獲政府回應的時候,對於工會背上的沉重責任亦偶爾會感到疲憊。但她從未言灰心,因為深知自己正在推動正確的事。

「一個政策嘅改變係十年以上計,有好多嘢都係未爭取到」,但蕭倩文的眼神始終堅定,「但如果唔繼續做,件事只會不了了之。就算唔知道結果係點,有啲事都係要堅持去做。」

無標題

無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