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社區報5】《大嶼小報》從小開始 認識大嶼山

【社區報5】《大嶼小報》從小開始 認識大嶼山

(獨媒報導)大嶼山對不少都市人來說也許是「慢活」、「歸隱田園」,有各式各樣的鄉郊想像。由大嶼山居民創辦的社區報《大嶼小報》,正在努力書寫自己的歷史,至今出版八期,社區報定位「以小見大」,「講大嶼山,要由小開始講,講一個人喺呢度嘅故仔」

《大嶼小報》記者小燕緩緩推著單車,領記者走進大澳一間小屋,另一名記者書朗坐在蓆上沏茶,窗外是水天一色。

小燕是大嶼山的廿年老街坊,曾出戰2019年區選的大嶼山選區,最終以240票之差敗給鄉事派余漢坤。為了補足主流媒體在鄉郊新聞及故事上的缺席,她和朱凱廸團隊的成員想到了辦「鄕郊報」,游說街坊組隊,以五人陣容開始了《大嶼小報》。《大嶼小報》在2020年4月出版創刊號,至今八期。

書朗則主力負責排板工作,笑言自己是「老土」的人,鍾情本地傳統文化,故四年前住進歷史悠久的大澳並加入《大嶼小報》。

小燕提到,《大嶼小報》的定位是「以小見大」,「講大嶼山,要由小開始講,講一個人喺呢度嘅故仔」。她指大嶼山自然及歷史資源豐富,於是他們便嘗試以不同的實驗方式書寫,「到底大嶼山人想要一個點樣嘅明日大嶼?」

Untitled
小燕、書朗

街坊專欄

《大嶼小報》比起其他社區報的特色,是「街坊投稿」佔著報中相當多的篇幅。小燕強調這是小報辦報的原意,「想做一個平台畀街坊參與,我哋成員本身都係街坊咋嘛」,故他們一直鼓勵投稿,收到的稿件亦趣緻多元,從童年時在水口遇到英軍的回憶,到一名媽媽舉家搬來大澳後的育兒點滴,再到街坊自行繪上插圖的菜譜,可謂百花齊放。

「你會見到好多街坊嘅投入,每個人都可以有唔同參與」,書朗正正是成為美術排版之前,也曾以街坊身份投稿,另有街坊更從投稿開始,成功「投得」在《大嶼小報》設有自己的「大嶼港女」專欄,分享島上好去處。

從今夏開始,小報將由每兩月一期改為每三月一期,並作一定程度的改版。但小燕強調「街坊投稿係社區記者嘅入門」,必然會保存下去。她提到大嶼山的老人家較多,而紙本的意義始終不同於Facebook帖文,故即使版面有限,也會承諾將投稿印在紙本。

Untitled

街坊踴躍投稿,是否因為大嶼山人特別關心社區?小燕笑言,還須先和街坊建立關係,「要同佢哋傾下偈先,佢先會發覺,咦,原來呢樣嘢你覺得得意啊」。書朗指有些街坊,會因自己文章被刊登而自豪,「見到《大嶼小報》自己都有份,佢哋會好開心咁share畀朋友」。小燕亦指,有老人家每一期都很期待,會問「出未啊、出未啊?」

《大嶼小報》有一名記者Helen,並非大嶼山居民。她住在沙田,因緣際會下加入《大嶼小報》。Helen曾以為大嶼山的生活等同「好chill,搭船返到去食個飯、飲杯酒」,後來發現那是相當狹義的想像,「入邊嘅人其實唔止呢個形態」。她在採訪過程透過與不同街坊聊天,包括為求自由從市區搬去䃟石灣的新街坊、踩單車馳騁山路送外賣的小伙子,方才發現了大嶼山在「好chill」以外的人情百態。

街頭派報

《大嶼小報》現時共有50多個擺放點,分散在大澳、東涌、梅窩,更遍及水口、塘福、貝澳,甚至在中環碼頭亦有擺放。小燕指東涌人流多,派報派得很快,卻因為「太快」而較難交談,大澳、梅窩的街坊則會即場閱讀、即場攀談。她提到,主流媒體很難在現場了解民意,但社區報正能如此,苦笑曾有市民投訴〈大嶼開車時,不如畀條生路牛行吓?〉一文偏幫水牛,罵道「又唔見佢畀啲路我行下!你咁中意牛,自己拎返屋企養啦!」

另一邊廂,《大嶼小報》亦帶來意想不到的緣分。小燕曾寫過一篇〈老病的時候,大嶼山適合養老嗎?〉,探討區內的醫療問題,其中訪到梅窩一對殘疾老夫婦。有讀者讀過後表示可以探望兩位老人家,並成功安排探訪,「真係冇諗過,證明有人認真去睇,哈哈」。

編輯Grace在兩年前搬進梅窩,認為社區報比主流媒體更有凝聚力,「對我嚟講,社區報嘅重點係團結一班街坊去關心社區,多過報導本身寫成點」。回憶當天在梅窩碼頭派發創刊號,Grace猶記得心中一股奇妙感覺,「自己做咗主流媒體咁多年,都冇試過喺街度派返嗰份報紙」。她盼望街坊在讀報之外,更多公開發聲,「大家要多啲聲音,唔好默默承受,呢個先係珍惜社區嘅方法」。

換血出版

出版近一年,一直參與的小燕笑言本身對社區新聞零認識,年來學懂主動發掘區內議題,生活經驗變得豐富,「會突然之間八卦咗,隻眼會睄多啲,隻耳會留心聽下社區,甚至有人走嚟同你報料,哈哈」。

今年六月,《大嶼小報》不少舊班底引退,當初的元老五人只剩小燕一人,由新班底接棒。書朗盼望《大嶼小報》日後能財政自主,「如果大家認同呢份報紙,係需要大家共同支持去延續落去」,「《大嶼小報》係大嶼山人共同有份,希望大家都覺得自豪同滿足。」

被問到創刊至今的感動一刻時,小燕沒有猶豫:「本身「《大嶼小報》能夠出版,呢件事已經好感動。」

Untit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