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堆填區飽和在即 香港應推動循環家具經濟

堆填區飽和在即 香港應推動循環家具經濟

文:姚俊業(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鄭俊邦(思匯政策研究所研究分析員)、楊敬雯(思匯政策研究所助理營運經理)

肺炎疫情期間,在家工作突然成為新常態,讓許多人重新思考我們習以為常的辦公室工作模式是否仍然適合現代白領的需求。因應目前工作模式趨勢,有不少機構和企業翻新辦公室或縮減辦公室面積,嘗試營造更節能且以人為本的工作環境。然而,創新技術和裝修得美輪美奐的辦公室或許可以改善員工的工作體驗,但並沒有大幅減少辦公室的碳足跡,因為大部分辦公家具未有妥善重用或回收,均被送往堆填區。

縮辦公面積成潮流 惟家具淪為垃圾

縱使有回收商和夜冷鋪專門接收辦公室舊家具,但可能企業為求方便,亦缺乏推動回收重用措施的動力,辦公室裝修或搬遷時一般交由承包商清拆,不會額外安排回收或重用。大量品質良好的家具並未捐贈予本地的非政府組織或學校,也沒在市場上重新分配,而是與其他建築廢物一同丟棄,加重堆填區負擔。

即使當局擴建新界東南堆填區,但亦推測只能應付香港至2030年代的廢物棄置需要。據環保署統計數據顯示,單在2020年已有近125萬噸建築廢物棄置於堆填區,足以填滿超過500個奧林匹克標凖游泳池。而港府和企業亦未有重視辦公家具的隱含碳排放,根據國際能源署 《2018年全球形勢報告》,2017 年建築工程的隱含碳排放佔全球相關碳排放的 11%。

其實要改善辦公室環境,同時減少碳排放,有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循環再用二手家具。從賣方而言,公司推動回收或重用家具其實成本與直接丟棄相差不遠,如轉售家具更可帶來收入,促進循環經濟,並減少廢物和相關的碳排放,舒緩堆填區負擔。從買方而言,由於購買本地二手家具不須從海外運輸,供貨速度快且更為便宜,只須清潔、翻新、維修便可擁有同樣美觀實用的家具,不同機構和企業可從中受惠。此外,使用二手家具可減少其釋出甲醛和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機會,保障室內空氣安全。

全球興起循環家具 政策配合社會文化推動

重用二手家具的概念其實並不新穎,但近年循環經濟興起,使其於歐洲和中國盛行,有兩點可以值得香港借鑒——社會大眾須多加重視,培養可持續發展文化,以及政府須積極推動。

以歐洲各國為例,循環重用等環保概念根植於當地社會文化之中,為大眾普遍接受,並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近年有不少以可持續發展為設計理念的新興家具品牌,如Pentatonic、Van de Sant、Vepa和ecoBirdy 等,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推動歐洲循環家具經濟持續增長。

不僅遠在千里之外的歐洲重視循環家具,近如深圳亦於2018年推出《深圳市大件垃圾回收利用管理辦法》,要求市民把廢舊家具搬到指定投放點,由政府分别委托不同的專業分類收運公司免費收集運輸,再經拆解後作為再生原材料循環再用。而2020年通過的《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更仔細訂明家具、電器電子產品、廚餘等生活垃圾的回收和處理方式,實施垃圾強制分類,違者會被罰款。

有見及此,香港有人為辦公室家具推出一站式循環再用計劃。Sustainable Office Solutions(SOS)為辦公室處理舊家具,先上門紀錄所有家具,並安排運送企業指定重用的家具,而其他家具就會捐贈予本地慈善機構和學校,受惠機構包括樂善堂余近卿中學、香港科技大學、青躍以及同路舍等。最近SOS更進一步,與地產發展商、室內設計師和項目經理合作,向新舊租戶提供收集和循環再用辦公室家具和用品的服務。

垃圾徵費或為香港帶來變化 重用回收為上策

目前香港使用二手家具的比率仍然不高,但即將實施的《2021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或會帶來系統性變革。政府預計最快在2023年開始落實垃圾按量收費,推行污染者自付原則,讓大眾重新思考應如何看待和管理閒置物品。

從個人層面而言,我們應評估家中閒置家具和電器狀況,以確定是否可以在棄置前捐贈或轉售予他人。此外,市民亦可採購以可持續發展為設計原則的家具和電器,以確保產品既環保又耐用。而企業亦應考慮循環再用家具,除卻降低成本、更少碳排放,並肩負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外,亦可以投入循環經濟模式的大潮流,開發綠色商機之餘且帶來更好名聲。政府則應大力推動和執行倡導循環家具的政策,鼓勵企業選擇循環再用二手家具和產品,如為裝修期間回收一定比例家具,並使用循環家具產品的公司提供具吸引力的減稅計劃或政府補貼。

香港大眾應要吸收各地經驗,改變一貫認為回收為麻煩或多餘的看法,而是視之為一種具正面效益,且人人可即時體驗其好處的生活方式。減廢生活由你我做起,共同推動社會邁向碳中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