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如願的離別

如願的離別

至親離世,關係越親,愛意越濃,哀傷越深。梁先生患病多年,身心飽受折磨,多次徘徊生死邊緣,家人重複經歷哀傷。梁太憶述:「病痛無法醫治,只願疫情下我們能陪他走到最後,讓他安詳離開。」

百病纏身的晚期病人梁先生,2019年起無間斷進出公立醫院。疫情期間醫院暫停探訪,梁先生孤獨留院,電話失靈未能與家人聯絡,致使情緒低落,健康情況急劇轉壞,短短三個月,失去活動能力。

圖、文:善寧會

P01 (7)
梁太指丈夫住院時最愛眺望沙田馬場,如今已成追憶。

家人伴隨

縱然醫院嚴禁探訪,但梁太仍每天到醫院大堂守候,冀能到病房隔著玻璃見丈夫一面。她坦言丈夫渴望家人陪伴,害怕死亡,但更恐懼留在醫院,故堅持「死」也不在醫院。當梁先生辦理出院手續時,護士直言:「你們照顧不了他!」,令梁氏一家更感徬徨。

經朋友介紹下,梁太向善寧會家居照護求助,並成功申請住院資助計劃。她說:「他對入院有極大陰影,但看到賽馬會善寧之家的相片時卻喜出望外,難以置信自己有機會入住。」梁太和兒子輪流陪宿,加上醫護悉心照護,梁先生入院一個月後,心情變得開朗,身體逐漸好轉並嘗試步行。

隨著梁先生病情緩和,可回家寧養。經過三次進出賽馬會善寧之家,最後於去年九月他再度入住,並如願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去。

一度自責

「他離去後我一度自責,自覺做得不足,不斷反問自己『如何讓丈夫多活些日子?』」梁太懷疑自己的決定。

負責個案的臨床社工黃嘉然指,病人離世後家屬出現自責屬常見,成因多來自家屬對逝者不捨、希望做得更多更好等,而這些想法容易將自己的不足之處放大。此外,如家屬向親朋傾訴感受時,對方以「看開點、別亂想」等回應,其哀傷會得不到紓緩、甚至被抑壓,令自責情況加劇。由於梁先生早與家人共識臨終照顧安排,家人亦付諸實行,並陪伴走完人生,整個過程已是圓滿。

這是最好安排

在處理喪親者哀傷情緒時,社工會鼓勵他們說出感受,如出現自責及遺憾,可與喪親者回顧當時自己的決定,已充份考慮病人的照顧意願及客觀限制等因素,「決定」是為病人爭取最合適的照顧。

經過時間的沉澱,加上第五波疫情爆發,醫院限制探訪令許多家屬未能陪伴病人,梁太釋懷道:「當時的安排是最好、正確的決定,這是他所願、也是我所願。」經歷喪親之痛,梁太了解晚期病人護理上的需要,為幫助身邊親朋面對死亡,她報讀善寧會的「外展紓緩治療助理證書課程」,讓哀傷化作力量,積極活著。

P05

善別輔導 紓緩哀傷

善寧會的臨床社工致力為晚期病人及其家屬、喪親者提供「善別輔導」,紓緩哀傷情緒。臨床社工黃嘉然闡述善別輔導服務,如何讓喪親者得到支援。

短片連結

P04 (1)
及早與病人達成臨終照顧的共識,「好走」不是難事。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