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但願「善終」不是夢

但願「善終」不是夢

盼望每位香港人都能有尊嚴、安舒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實現自己「善終」的願望。

日前,本港發生一宗被受社會廣泛討論的事件。一名58歲的丈夫疑不忍患有末期癌症的太太飽受病魔折磨,表示獲太太同意下,以燒炭了結對方生命。不少人對事件感到非常難過,反覆提問「為何香港會發生這種悲劇?」

文:善寧會營運總監暨賽馬會善寧之家院長陳木光
圖:善寧會

隨著社會愈來愈富裕、醫療和科技愈見發達,香港人的夀命愈來愈長。古語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但現在年到80歲的卻比比皆是。得到「長夀」便希望保持「健康」,惟世事難以魚與熊掌兼得。香港人口老齡化,社會有不少都是雙老或獨居長者,身體機能退化,命長卻頑疾纏身,不僅身心飽受煎熬,身邊的照顧者壓力也相當沉重。

危疾魔爪捕捉的不僅是長者,還開始擒拿中年人。癌症在香港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在「賽馬會善寧之家」住院服務個案中,逾22%為40至64歲的晚期病人,基乎全部為癌症患者。另外,根據我們社區善別輔導的服務統計,40至64歲因喪親而尋求哀傷支援的比例最高、佔服務人次55%,當中大部份為喪偶。兩組數字和背景,均與案中夫婦相當吻合。

政策未能配合老齡化

臨終可以在熟悉的環境,在至親陪伴下安詳離世,人生夫復何求。然而,這份善終福氣對香港人而言,彷彿有點奢侈。香港雖擁有高水平的醫療服務,但與許多發達國家一樣,以急性治療和處理身體不適為主。香港的醫療系統大致分為基層、專科及醫院服務三個層次;而基層醫療就是我們的第一道防線,對象是社區。隨著人口老齡化,長期病患的人數不斷增加,令基層醫療服務需求日見緊張,與此同時,支援晚期病人的社區資源十分不足,市民或病人接觸紓緩治療的訊息有限、甚或聞所未聞。現象反映政府的醫療政策,未能配合老齡化社會的需求。

由於推廣及配套不足,許多人都不認識紓緩治療、部份更誤以為這是消極方案、或是臨終的最後選擇。其實,紓緩治療與積極治療可共同進行,接受紓緩治療的病人可選擇同時接受化療或電療,故患有不可逆轉疾病的病人,宜及早尋求服務。

以家庭為單位

紓緩治療注重全人關顧,它重視人「身、心、社、靈」的整體需要,服務對象以病人「整個家庭」為單位,意即除照顧病人外,也為照顧者提供適切支援。一般人只重視病人身體的痛楚,而忽略其他增添病人痛楚的內外因素,如心理、社交、環境等。紓緩治療的醫護團隊,由醫生、護士、社工、物理治療師等組成,除處理病人的痛症、身體不適和徵狀控制,也會疏導病人和家屬的心理和情緒困擾,改善生活質素,協助處理社交及靈性上的問題,讓病人和照顧者能安然面對疾病。

善寧會__獨立媒體 供稿_但願「善終」不是夢 02
紓緩治療服務對象以病人的「整個家庭」為單位,意即除照顧病人外,也為照顧者提供適切支援。

香港人口結構轉變,晚期病人只會愈來愈多,對紓緩治療的需求與日俱增。政府宜加強「基層醫療」的紓緩治療服務,並制定長遠醫療政策,如:增加培訓紓緩專科醫護人員、加強公眾教育及推廣、與社福機構協作等。

比方說,增加外展紓緩醫護團隊,安排外展護士到訪病人家中,為病人和照顧者提供醫療和心理支援,照顧身心需要。此外,政府亦可安排醫療團隊專責到院舍及長者日間中心,向長者講解紓緩治療及相關支援服務,讓長者掌握實用資訊。

增加社區支援

目前,政府在多區開辦「地區康健中心」,建議中心增加紓緩治療的服務,讓康健中心更能發揮作用。此外,政府亦可加強與開辦社區中醫診所的社福機構協作,透過前線醫護,為基層的晚期病人提供中醫紓緩治療。如此種種,一方面可疏導公營醫療系統壓力,另一方面亦可讓病人和照顧者明白,即使患上不可逆轉的危疾,人生還有其他選擇,「尋死」不是出路。

如果政府能對症下藥,為基層醫療提供主動、持續、全面的寧養紓緩服務,將有助晚期病人和照顧者正面看待疾病與死亡,從而避免因病厭世的悲劇發生。盼望有一天,我們毋須再為病人和照顧者,因缺乏適切的紓緩服務,而感到噓唏和難過。與此同時,每位香港人都能實現自己「善終」的願望。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