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朱敏健:外籍家傭、值得尊重

朱敏健:外籍家傭、值得尊重

上月在一個關於性別及種族雙重職場挑戰的座談會中,平等機會委員會(平機會)特別邀請了一位外傭擔任嘉賓,與其他女性講者同場分享作為在職女性所面對的挑戰。

作為平機會主席,我對她的分享感受很深,其中最引發我反思的是「外藉家庭傭工」的明確身份,經常凌駕她們作為女性、母親、香港居民和受僱人士的角色,直接或間接導致她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不平等的對待,輕者被定型,遇偏見,重者受歧視,遭騷擾。

她們的工作場所固然是僱主的家居,亦同時是她們的居港處所,上班、下班、候命的界線遠比一般僱員模糊,有些僱主及其家人又未必時刻意識到自己的家居為外傭的工作間,忽視了僱員應有的個人空間,變成一些人所指的「沒有平日放工,只有週日放假」。此外,家傭中作為母親的無法如一般在職家長回家照顧子女,懷孕和患病的遭違法解僱亦是我們會遇到的個案,近期令人震怒的例子是染疫家外傭被趕出家門,露宿街頭。

她們面對多重挑戰,另一方面卻是香港大部份家庭的生活後盾。在這兩年疫症期間,若無外傭的付出,相信不少家庭會難以應付保持家居額外衛生和照顧子女在家學習等重擔。無奈地,基於外傭社經地位常受輕視,在工作以外的其他生活環節亦會遇到冷待和白眼,在公共空間或接受服務時受到歧視也非罕見。

我相信大部份外傭僱主一直恪守其責任,普遍亦與外傭保持良好的僱傭關係,並肩抗疫,但負面例子亦必須獲正視,在政策和規管上的改善空間,絕對值得日後另文再議。可是,座談會上所提出另一個重點是對外傭的片面定型,這是公眾教育需要關注的一環,在不同領域的宣傳及教育,包括正規學校教育中,應立體地敘述她們作香港居民和僱員等不同身分;在媒體描述中,亦可採用多元角度形容外傭及設定其角色,避免誇大種族和身分定型,應把外傭呈現與我們身邊每個人一樣具多元身分的獨立個體,而非僕人。

外籍家庭傭工是香港市民的緊密伙伴,絕對不應被輕視。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朱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