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朱敏健:多元文化的智慧

朱敏健:多元文化的智慧

“Nihil de nobis, sine nobis” (“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我們的事,我們要參與。」)

我想借用上述在無障礙運動及經常被權益倡議者所使用的口號,以說明我的看法。多元代表性不再只關乎政治正確,而是防止政策失誤所必須做的,這可避免因忽略個別群體造成錯失而要付出高昂代價,甚或鬧出笑話。不單如此,不同數據及例子也證實多元思維文化可以提高生產力、創意和業績,而多元思維正正源自多元代表的意見交流。

政府決策影響廣泛而深遠,政治、外交、社會、經濟等無一不及。良政善治之始,在於聽取多方意見,尤其是代表不同受影響群體的聲音;要開闢廣言納諫之路,就必須讓不同持份者群體的代表有更多參與制定政策的渠道和機會。

香港的非華裔人士佔總人口接近8%,其中一半是外籍家庭傭工。一直以來,少數族裔社群相對低調,不常引起大眾關注。然而,隨着少數族裔人口不斷增加,在港出生和接受教育的少數族裔青年人口比例更明顯上升,他們已不再抱持「事不關己」的避秦心態,而是把香港視以為家,希望積極參與,為香港的發展出一分力。另一方面,轉變中的少數族裔人口結構,也為香港帶來一個極具潛能但尚待發掘的人力資源寶庫。族群中不乏能幹、自信、勇於發聲的成員,他們絕對可以在本港不同領域,包括管治方面,作出寶貴貢獻。

智庫兼慈善團體小彬紀念基金會,每年均會編製一份Diversity List,並把這份匯集少數族裔人才的名單推薦予政府轄下​不同的諮詢組織,以提高少數族裔參與決策的比例。這些少數族裔人才固然可就其所屬族群的事宜給予寶貴意見,但若只限於此,則甚為不智。首先,他們絕對有心有力,不囿於種族之局限,為所屬族群以外的事務出力。再者,若把他們限制在主流社群所設定的種族定型框架下,只在針對少數族裔的政策上才讓他們參與,則白白浪費了他們的多元文化背景可以為整個社會所創造的無限可能。

提高少數族裔代表性的訴求並非只限於政府和公共領域,多元共融文化亦日漸被視為維護僱員福祉及提升業務成果不可或缺的元素。跨國企業爭相以此定立指標,致力實施多元政策及常規。此舉並非門面功夫,或旨在取悅少數族裔,而是基於對多元共融的信念,明白到接納多元聲音和思維所帶來的裨益。

傳播及宣傳媒體是另一個有意識或潛移默化地推動多元共融的重要領域。我經常強調,必須致力提升公眾對弱勢或小眾群體的了解和接納,讓大家知道來自不同族裔和年齡層、擁有不同才能和社經背景的群體,都是構建香港多元人才優勢的重要一員,共同為香港作出貢獻。為此,政府和商界應努力在推出的廣告、宣傳片和廣播節目內包含共融元素,反映社會的多元特質。我們發現,男性和女性在社會的參與程度已漸見平等,但在達致平等的種族多元代表性方面,道路依然漫長。訪港旅客若走進港鐵站,看見車站內的廣告板,可能會有香港是單一文化的社會的印象,與政府推廣「亞洲國際都會」形象有所落差。

每一年的5月21日是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和發展日。聯合國表示,「彌合不同文化間的差距,對於和平、穩定與發展不僅至關重要,而且是當務之急。」這世界日的目的正正是「加深我們對文化多樣性價值的理解。」香港地理位置獨特,一直擔當國際樞紐的角色。我們必須認識香港先天優勢所帶來的多元背景,並善加利用。

展望未來路向,我們必須更加認同多元的重要、融入多元觀點,並強化此多元優勢。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