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水字部:文學 X 藝術」:水的意涵 窒息中的希望

「水字部:文學 X 藝術」:水的意涵 窒息中的希望

鄧廣燊的雕塑作品〈鹽Salt〉

【獨媒報導】今屆香港文學季以「水土不伏」為主題,其中的焦點計劃「水字部:文學 X 藝術」,邀請五組本地作家與視覺藝術家參與,將作品帶到太子和深水埗的四間獨立書店,活動由去年12月10日至今年1月10日。五組作品均以一個水字部的文字命名,試圖呈現水的不同型態和無限意涵,呈現人、城市和自然之間的聯繫。

在策劃人黃嘉瀛看來,「水土不伏」這個主題一方面呼應了香港的地理環境被水圍繞。另一方面,在這幾年的動盪和變化之下,香港仍有「不平伏、不降伏」之態。是次計劃鼓勵創作者不拘泥文字的呈現形式,在疫境和逆境中展現文學的新鮮感,在有時令人窒息的環境中給大家帶來希望。

策劃人黃嘉瀛
策劃人黃嘉瀛

透明與模糊交織 困在水中的島嶼和人

由五名前媒體人打理的留下書舍去年五月開始試業,主打報導文學和新聞類書籍。書店臨窗的空間被一扇透明的屏風隔開,上面印著作家李顥謙的詩歌〈鳥島〉。站在書店內閱讀,視線穿過屏風,再飛出窗外,目及之處的景象層疊糅雜在一起。

留下書舍的透明屏風上印著李顥謙的詩作《鳥島》
留下書舍的透明屏風上印著李顥謙的詩作《鳥島》

同樣層疊的是藝術家黃慧心的混合媒介作品〈沿着海岸走的限制〉——她將多次重曝的黑白菲林相片複印在亞加力膠板上,再對其進行磨蝕和洗刷。相片拍攝的是黃雀行動的碼頭,作品呈現的狀態在透明和模糊之間遊走。

IMG_5363

這組作品名為「泅」,策劃人黃嘉瀛解釋道,這個字可解為「遇溺」,拆出部首來看,水似乎可以是囚禁一個人的方法。在詩人筆下,鳥幻化成島,被泅在水中;在藝術家鏡頭下,黃雀行動的碼頭,是逃難的出口,亦是被逐漸磨去和遺忘的歷史。一個「泅」字,醞釀了逃離、留下、被迫留下的複雜情緒。

情慾的痕跡 難以迴避的社會縮影

在太子花墟默默走過兩年的閱讀時代,書店一角闢出一個空間,牆上掛著藝術家雷恩兒一組兩件的畫作〈不功能系列——一根按摩棒〉。藝術家畫出兩款按摩棒,再以按摩棒的實體運作為畫作增添質感,在畫布上留下曖昧不明的痕跡。

一旁的書櫃上擺著一本吸睛的《龍虎豹》,橙紅色的封面印著誘惑的女人模樣,原來是作家張婉雯的短篇小說〈傾城之戀2022〉,被設計師包上了這勾人的封面。小說描繪了疫下的香港,一對男女如何在肉體買賣中尋求慰藉,黃嘉瀛笑稱,這份作品似水般靈活,可以是少女日記,也可以是純情鹹書。

雷恩兒的畫作〈不功能系列——一根按摩棒〉和張婉雯的短篇小說〈傾城之戀2022〉,位於閱讀時代
雷恩兒的畫作〈不功能系列——一根按摩棒〉和張婉雯的短篇小說〈傾城之戀2022〉,位於閱讀時代

性愛不單純是慾望的出口,也是填補空虛的方式——黃嘉瀛說,有些性愛呈現看似「猥瑣、核突」,卻側面反映了社會正不斷壓縮情愛空間,性的書寫往往和社會結構密不可分。這組作品帶著清澈又黏膩的觸感,揮之不去,應了它的名字「漬」。不論是這幾年的動盪變遷,還是小人物在如此社會中的情愛烙印,都是斑斑駁駁、令人耿耿於懷的漬。

散落又重聚 循環往復的路徑

由前區議員主理的獵人書店位於深水埗大南街上,其特色是以一條鐵樓梯串連起兩層,歡迎讀者上落走動。藝術家鄧伯軒一組五件的作品〈有處無處〉就佈在延伸向閣樓的牆上,為了配合場地的型態,作品一改原本水平擺放的方式,依著樓梯一路向上,反而有了動態。作品並非簡單的海圖紀錄紙,仔細觀察,圖紙上畫有12個中文名字拆分出的筆劃。人,如同散落在汪洋之中。閣樓上放著作家余婉蘭的神話故事〈水的萬有〉,用古色古香的卷軸承托。在她筆下,水「成為遺址、成為來路」,是生命的起源和終結。

余婉蘭的神話故事〈水的萬有〉
余婉蘭的神話故事〈水的萬有〉

「源」,是溯流而上,也是源源不絕,這組作品隱隱然有種串連過去和未來的時間感。如果水的特性之一就是循環往復,也許散落的水亦能匯聚。這大概就是黃嘉瀛所說的,「有啲嘢打散咗,但佢無消失到,有一日又會聚返埋一齊」。

詭譎的紀事 晦明不清的歷史足跡

大南街上的另一家獨立書店一拳書館重視和街坊、社群的互動,亦會推廣本地的農產品。進入書店,首先見到的一組作品是懸在空中幾塊麻布,上面印著作家李維怡如同地方誌一般的歷史虛構小說〈無何有海上誌異〉,記載了無何有城的故事;另有藝術家袁雅芝作品〈親愛的 Beloved〉,其中〈我在這裏〉亦是將相片打印在布料上。袁的作品圍繞為慶祝「九七」而設立的中華白海豚雕塑,如今,有多少人還記得這些雕塑?

李維怡的歷史虛構小說〈無何有海上誌異〉和藝術家袁雅芝的〈我在這裏〉
李維怡的歷史虛構小說〈無何有海上誌異〉和藝術家袁雅芝的〈我在這裏〉

黃嘉瀛感慨,城市發展令中華白海豚的生活空間七零八落,看著這些雕塑,既唏噓又警醒。〈親〉作品的另一部份是名為〈尋找你〉的單頻道錄像,在11分鐘的影像裏,藝術家是在流動的水流中尋找雕塑嗎?還是尋找中華白海豚?抑或是尋找歷史的遺留?這種晦暗不明的狀態,正扣連了這組作品的名字——「濁」。

下沉的事物 叩問身分、邊界和歷史

最後一組作品同樣位於一拳書館,作家陳智德(陳滅)寫於1996年的兩首詩〈廢墟碼頭〉及〈越過維多利亞港〉的字粒,印在一件短袖和一條迷彩褲上凹凸不平。這套衫褲,是藝術家鄧廣燊先前登陸東平洲做藝術創作時所穿,和詩歌相呼應,增加了文字的質地。黃嘉瀛笑指,「有一種大時代的血書之感」。鄧廣燊的錄像作品名為〈渡海 III Diaspora III〉,紀錄了不同型態的海,拍打著離散遊民的微妙情感。

作家陳智德(陳滅)的兩首舊詩:〈廢墟碼頭〉及〈越過維多利亞港〉
作家陳智德(陳滅)的兩首舊詩:〈廢墟碼頭〉及〈越過維多利亞港〉

他的另一雕塑作品名為〈鹽Salt〉,是反覆經歷了海水浸泡和風乾之後的幾本書。這些書原是他家人偷渡來港是的隨行物品之一,再反覆處理之後,身分、邊界、聚散的討論浮出水面。現今,人口的流動依舊不間斷,只是有了更多的來處和去向,反而令這組舊詩和舊物擁有了時代的意義。這組作品名為「沒」,既是沒入水中的一本本書籍,也是詩歌中沉沒的廢墟碼頭,或者還是歷史中的其他甚麼。

黃嘉瀛:呈現水的無限內涵 窒息時也有希望

是次計劃中的五個文字作品均有設計師和作家的巧思在其中,不同的材質恰恰能更好地呈現文字的藝術性,讓整組作品更有關聯性。在黃嘉瀛看來,五組作品呈現了水的不同形態和無限內涵,呈現的形式也更有趣、有「睇頭」。藉著這個計劃,她亦希望觀眾在玩味這些作品時感受到,即使在窒息的環境之下,也有很多事可以玩可以試,這也是希望的來源吧。

日期: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1月10日
地點:
留下書舍(太子西洋菜南街228號唐4樓)
獵人書店(深水埗黃竹街1C地舖)
閱讀時代(太子道西162號華邦商業中心1102室)
一拳書館(深水埗大南街169-171號大南商業大廈3樓)
開放時間:
留下書舍:星期一至日中午12時至晚上8時(逢星期五營業至凌晨3時)
獵人書店:星期一至日中午12時至晚上9時
閱讀時代:星期一至日下午1時至晚上8時
一拳書館:
星期一、三、五至日下午1時至晚上7時半
星期二、四下午1時至晚上9時
活動連結

記者:王佳文、馮曉彤

今屆香港文學季主題「水土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