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十八年後,終於懂了:梅艷芳逝世周年紀念

十八年後,終於懂了:梅艷芳逝世周年紀念

作者:九十後佚名

我喜歡梅艷芳18年了。而我,是90後,一個徹頭徹尾的後梅迷。

梅姐撒手人寰的那天,我才10歲。2004年1月11日,TVB做了一個紀念節目《不朽的舞台傳奇梅艷芳》。17年後的11月6日,TVB又製作了另一節目《情懷未變梅艷芳》。時光像倒流一樣,電視機在我沒為意的一剎那,播出那首伴隨我多年的歌曲《似水流年》。我對梅姐的情意,就是從18年前聽到這首歌開始。

人生前面的9年,我相信我的喜好與一般小孩無異,就是放學回家看卡通片和聽Twins。人生第10年開始,我的嗜好、我的精神食糧,甚至我的精神支柱,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次聽到《似水流年》的時候,我彷彿跌進了宇宙的另一空間。世間上誰有這麼一把神秘的嗓音,把韶華飛逝的黯然,唱得盪氣迴腸?一把沉實、富韻味、帶着故事的聲音,在空氣中迴盪。我恍一恍神,這是觸電般的一聽鍾情。許多年後,我明白到這觸電不是偶然,是一生。

那孤獨的九年

喜歡梅姐的前面9年,我是孤單的。我不敢思量,也未曾打探,身邊可有同齡人喜歡梅艷芳。但我甘願承受這份孤單,因為我知道我喜歡的她,本來就跟其他人不一樣。古今中外的藝壇,宜男宜女,歌影雙棲,德藝雙馨的能有幾人?那麼,喜歡她的人,自是與眾不同,不會在茫茫人海中自動現身。在無線上網和社交媒體還未發達的年代,我不敢、也無法貿然去找一個同路人。更多的時間,我受家人指責,他們不認同我喜歡一個「死人」。但,我甘願承受這份孤單。

灰心失意的時候,只要我聽到梅艷芳的歌,我就會精神一振。這種振奮是無法解釋的。孤單的時候,我總會在街上、收音機,甚至隔壁傳來的音樂聲中,聽到梅艷芳的歌曲。喜歡是無法解釋的,緣份的奧妙更是無從探究。我甘願承受這份孤單,因為我知道她一直都在。可是,為甚麼?

梅姐去世後的第10年,她的生前好友曾志偉、張學友等人籌辦了《梅艷芳‧十‧思念‧音樂‧會》。10年來絶無僅有的空前盛況,來懷念梅姐的名人齊集在香港會展為紀念梅姐合辦一個大型晚會,廣大的香港觀眾和歌迷朋友則齊集在電視機前屏息凝神,注目欣賞。

直到這一夜,我才抬起頭來。我為我是梅迷感到光榮。連我的爸爸也盛讚這晚會表演精彩。我想,10年了,我,和我喜歡的她,終於受世人認可了。雖然我「孤單」了10年,我心裡明白我從沒有孤單。可是,為甚麼?

最初對電影不抱期望

今年5月,我看到電影預告。一個熟悉的身影,一個側面,告訴大眾梅艷芳的傳記電影會在半年後上映。梅姐是無人可以取代的,這是路人皆知的事實,所以我對電影不抱期望。到了10月,為了延續梅姐臨終前對兒童癌病基金會的支持,我買了《梅艷芳ANITA》慈善優先場的票。18年後的這一天,我終於明白了。

對我來說,電影的難能可貴不在於演員有多神似、電腦特技多精妙的把一個舊香港還原。這些元素自是重要,但對我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電影讓我看到梅艷芳的真實心願,也直接回應了18年來我心中的一個問號。

《梅艷芳經典金曲演唱會》我當然看過,但只是斷斷續續在網上看過。一般人對這個演唱會的印象,就是太淒慘了,因為梅艷芳說過:「我係一個歌手,亦係一個演員。着婚紗唔係我第一次,不過冇一次係屬於我自己………」我不會主動翻看這演唱會。明知是告別,明知是最後,我沒有主動去接觸過多的煽情和感傷。但是,感謝這部電影,它摘錄、也重現了梅姐另一句話:「呢個可能係我一生中嘅遺憾,但我有你哋嘅愛,已經將呢個遺憾填補晒。我將我自己嫁咗俾音樂,嫁咗俾你哋。」

18年後,我才明瞭她的真實心願。一個女性嫁不出去,她悲傷嗎?她自卑嗎?她遺憾嗎?原來梅艷芳早已跨過了這份不忿。得不到的,她並不怨懟,她轉而昂然面對。從宣佈患病到舉辦演唱會的兩個月中,她已跨過了很大的一段心路歷程。在去世幾個月前,她振臂一呼:「我深信我會打贏呢場仗。」在兩個月後的演唱會中,她說:「我有你哋嘅愛,已經將呢個遺憾填補晒。」從她的話語,她已為自己總結一生。

一個傳奇的婚禮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想贏的仗,敗陣告終;想嫁的人,尋尋覓覓,還是孑然一身。人生短暫,但她不計算失去,她不數算遺憾,她只帶着她最自豪的東西——她在舞台上的璀璨成就和她得到的所有愛,昂首闊步,傲然訣別。我看到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生於舞台,終於舞台,真情無悔的為自己熱愛的事業燃燒生命。

這是一個很傳奇的婚禮。一個有新娘但沒有新郎的婚禮。她選擇了自己最熟悉最舒服的地方,那個她生活了、打滾了、拚搏了36年的舞台,而不是在病塌上,為人生作結。台上雖然看不到有新郎,但她說了一句「嫁給舞台,嫁給你們」。那麼,只要紅館的一萬二千名觀眾都同意,這婚禮自然就成了。結婚,是山盟海誓,是對眾人宣告不論順逆也要廝守一生。梅艷芳說的「嫁給你們」是一個宏願,她的意思是,她和舞台、和歌迷永不分開。我驀地發現,這就是我18年來在找的答案。

我的覺悟恰巧也對應了劉培基先生在《情懷未變梅艷芳》上的一席話:「梅艷芳要造一套婚紗,要嫁俾音樂,嫁俾歌迷。呢個係一份大愛……呢個頭紗唔需要男人來揭,我梅艷芳自己揭。我就係梅艷芳。我唔需要男人來愛錫,我只需要舞台同我嘅歌迷……。呢個係獻出一份大愛,呢套婚紗代表咗梅艷芳嘅一生。」

18年後,我明白了。翻看最後的演唱會,我看到的不再是那位身患絶症的歌者,而是一位許下宏願的天使。這不是任何一個絶症病人,這是對舞台矢志不渝的梅艷芳,這是對「我們」許下結婚承諾的梅艷芳。18年來,我承受這份孤單,其實也不是孤單,因為梅艷芳說到做到;她沒有離開,沒有嫁給那個不存在的新郎,她嫁給了音樂,嫁給了我們,她和我們永遠在一起——她嫁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直到在她逝世18周年紀念的今天,仍然如此。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