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低調高手在民間—謝氏補鞋匠

低調高手在民間—謝氏補鞋匠

位於北葵涌街市二樓,近廁所旁屹立了一間補鞋店。店主謝伯伯滿頭花白、有著濃濃的白眉毛,但身子硬朗,耳聰目明,誰也想不到他已年八十六。他端看著一雙女士的鞋子,坐在木板凳上,與客人不徐不疾地解說著鞋子需修補的地方,不拐彎抹角,直接說價。雖那女士說不補了,他也沒有一絲不悅。

謝伯伯十一歲便開始學師,但他笑稱那時的他報大了兩歲,好讓「夠秤」能跟師傅學師。他捱著每個月4元的生活,當了三年學徒,那時的4元只夠應付理一次髮、一日三餐,捉襟肘見。沒多久,他就跟朋友北上設廠造鞋,那就在製鞋業待了半生。

到十六年前,以七十歲之齡回港做補鞋匠,以一門手藝養活自己至今,他稱:「自己每日洗(用)唔多,百零蚊,食下點心、煙仔、賭下馬又一日。加上政府嘅生果金,夠過活。」

店裡工具、陳設不多,左面靠牆有一部生銹呈綠色的車線機,地上有一樽樽小罐子,想必裝著鞋油之類,而右面的牆身就堆滿了一箱箱鞋盒。記者說想不到現今世代還有那麼多人來補鞋,他一邊回答記者,一邊拿著強力超能膠補著鞋邊,解釋道那堆鞋盒不是他的,而是電梯旁賣鞋的大姐借放的,他們關係挺好。他徐徐地說:「喺度做咗十幾年,個個都識我,入到街市,求祈問一問人(店主),補鞋匠喺邊,佢都講得出我。」

他亦承認愈來愈少人補鞋,但卻看透世事般,目光如炬地說:「時代改變咗喇,冇人會入行,就算我收人,都畀唔起佢(學徒)最低工資,如果真係請,即喺畀咗自己嗰份畀佢(學徒的人工)。以前好多人窮,要學一門手藝先搵到食。」而他也反覆強調補鞋貴乎那手工。

雖然如此,他在內地已教過很多徒弟造鞋,即使與徒弟們已沒有聯絡,但他知道內地仍有很多人從事補鞋的工作,亦著記者可以到中環戲院里看看,那裡還有很多的補鞋匠。

健談的他更和記者分享他女兒和孫女的照片,一說起女兒,他樂滋滋的說,相片中的女兒那時芳齡十八,他打趣說曾有途人把她認錯作吳君如。他的孫女也已廿六、廿七歲,記者笑稱很快又有曾孫抱,他柔和地說還未那麼快。

補鞋的店在葵青區所剩無幾,而更難能可貴的是那份歷久不衰的街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