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浸大擬明年合併文社科院 學生校友組關注組表憂慮

浸大擬明年合併文社科院 學生校友組關注組表憂慮

文學院人文學系三年級生Toby、社會科學院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二年級生戴嘉平

(獨媒報導)香港浸會大學擬在明年7月合併文學院及社會科學院,將兩院屬下共13個學系,合併成為4個學部(Academy)。消息傳出後,有學生及校友成立關注組,成員接受《獨媒》訪問時表示,校方未提供公開和廣泛的諮詢渠道,學生組織代表曾向教職員查詢資源分配、學會影響等問題,但「問深入少少都未必答到」,憂慮校方是在沒完整計劃下進行合併。

浸大回覆《獨媒》查詢指,在參考世界各地頂尖大學的相關做法後,文學院及社會科學院建議合併,合併不會引致兩個學院得到的資源減少;大學自本年六月開始諮詢教職員意見,及自約三星期前開始諮詢其他持分者包括學生和校友意見,探索最佳方案。

螢幕截圖 2023-11-01 下午9.38.42
圖片來源:浸大文院社科院合併關注組

13學系變4學部 擬年尾於校董會通過

據校方向校友提供的簡報,文學院的兩個新學部暫名為「人文、英語及翻譯學部」和「中文、歷史、宗教及哲學學部」。至於社科學院,當中的一個新學部由地理學系、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社會學系組成,另一新學部則由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社會工作學系和教育學系組成。

據關注組取得的合併計劃時間表,計劃將於今年11月經教務議會和12月經校董會通過。《獨媒》向浸大查詢是否屬實及合併計劃是否存在延遲落實或取消的可能,未獲相關答覆。

浸大稱,為充分準備學生迎接新時代,近年著力推行跨學科教育及研究;浸大認為,提高學系及學院之間所產生的協同效應是大勢所趨,這不但有助推動跨學科發展,長遠而言,亦令學生有更多跨學科課程及雙學位課程的選擇,並豐富他們的知識領域,研究人員更因為有更强大的跨學科研究網絡得以走在前沿。

無標題

網上流傳合併後始正式公佈 周四辦學生諮詢會

文學院人文學系三年級生Toby表示,去年9月以學會代表身份和學系教職員會面時,已得悉兩院有機會合併,但教職員稱「可能係幾年後嘅事」,未有相關詳情。社會科學院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二年級生戴嘉平就稱,半年前也聽聞過合併一事,但至今年10月初再和教職員傾談時,才知道兩院擬於明年7月合併。

戴嘉平指,在合併兩院的消息在網上流出、有學生貼民主牆表示反對後,學生才在上週三(20日)收到校方電郵,表示會舉辦諮詢會。據電郵資料,只有文院和社科院學生可參與,並需預先報名參加,選擇現場參與或zoom。

電郵未提及諮詢會是否屬一次性,戴嘉平質疑在課堂時間舉行:「如果同學出席唔到點算呢?」他又指電郵欠缺諮詢會詳情,例如舉行形式、發言時間等。

無標題

關注組:已委托民研推問卷 盼有更廣泛諮詢和討論

之後有浸大生成立「重浸大文院社科院合併關注組」,發起網上問卷收集意見,又製作文宣解說兩院合併後有可能導致的後果。關注組亦稱已聯同浸大學生會和浸大教職員工會,委托香港民研稍後推出問卷,希望收集浸大師生和校友意見。

學生成員之一Toby強調,不是盲目反對合併,而是想提升同學對合併計劃的關注度:「了解多啲再決定自己立場。」戴嘉平希望有更多同學廣泛參與討論,而非「唔係學生組織就咩都唔可以做」:「落堂問吓professor知唔知呢件事、點樣睇,其實已經參與緊。」

Toby指有文學院同學關注,合併後是否要社科院修讀必修科才能畢業,又指現時浸大已有跨學科課程推行中,並非一定將兩個文化、氣候都不同的學院合併才能做到。

戴嘉平則指,目前最大憂慮是校方欠缺完整的合併計劃,例如學生代表和教職員交流後,回應都不太正面:「覺得開咗(會)等於無開,問深入少少,系主任都未必答到。」他認為有更加負責任的回答:「唔係話叼難,問緊只係基本問題,例如學會點樣處理,最基本嘅問題都解答唔到,就話要下年7月合併。」

無標題

學生引述教職員稱諮詢「低能」 黃偉國撰文形容合併如「牛雜壽司」

戴嘉平亦質疑合併計劃欠缺全面諮詢,指校方聲稱已諮詢教職員及在他們同意下推行,但有參與會面的教職員向關注組反映,即使他們在會上表示不同意或指出爭議點,校方並未正面回應,更有教職員形容諮詢為「低能」:「唔係問你同唔同意合併,係問你想點樣合併、(合併後)Academy改咩名好。」

前浸大教職員工會主席黃偉國上周在《獨媒》網站撰文,形容兩院合併如同「牛雜壽司」,又批評校方提出的好處如推動跨學科教學及課程發展、增強學生網絡等是「死雞撐飯蓋」,指合併未必對學生升學有幫助,亦有可能令行政人員工作負擔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