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臨時的結束:同仁街小販一遷再遷

臨時的結束:同仁街小販一遷再遷

記者:Elmo
攝影:觀音、卡麻

2014年,因觀塘重建計劃,物華街及協和街一帶的小販被逼搬到同仁街臨時小販市場。六年過去,當年擬定的限期將至,店主須於本年5月底遷出。市建局本打算於物華街興建地下小販市場安置這批「老觀塘」小販,但該市場目前預計明年3月落成。經歷過英殖時期小販管理政策的打壓、回歸後的逼遷,現在再次面對另一個「臨時」的結束,他們將要應付未知的空窗期。

_HCH8820

有貨擺無檔賣

訪問當日,記者走遍兩層,已見大部分舖位外都貼上歸還市建局的告示;仍然開店的寥寥無幾,只有售賣服飾和家品等店舖。問到日後打算,經營服飾店店主指市建局尚未與她傾談新市場的安排,目前只得留守至最後一星期,期望盡量散貨:「剩番嘅貨搬返屋企先」。經營家品店的曾小姐則打算休息,待日後市建局在新市場給她同樣大小的檔口後再復業。回想這六年,曾小姐感難捱:「就算旁邊有車站,但仍然無人流、無生意,有時甚至要白交租,人工都回唔到本。」她坦言頭兩三年曾經想過放棄,不過最終選擇堅持:「終於捱完啦,第時唯有見步行步。到時安排去果度(新市場)咪當柴娃娃咁玩,消磨下時間,都唔敢期望太多。」

昔日街頭抗爭

入行40年,服飾店店主最初於物華街路邊擺賣,「走鬼」算是日常事。當時小販管理隊每天都嚴正執法,她只好帶著尼龍袋跑到五、六層,偶爾亦有住客讓她入屋暫避,但總有數次不慎被捉,檢控她非法擺賣。後來輪候到臨時小販市場的檔位,雖然逢雨漏水,但起碼落地生根,不需要再疲於奔命。到了六年前,隨大隊搬至同仁街,當時眾人以為越來越好:「個個都話好期待,結果又係得個桔;最差有時三、四日都無錢落袋。」另一位賣毛巾的夫婦則於60年代開始入行,最初於翠屏徙置區(雞寮)擺賣,後來遷到物華街路邊,每日冒著生財工具被充公的風險。十四年後,終於成功申請到物華街臨時市場的檔位。

其實早在2014年,同仁街的商戶就曾經醞釀罷市,向市建局爭取10項改善市場的要求。雖然與區議會及市建局周旋,可惜最後只有增加大型牛角扇數量與在出入口加裝閉路電視兩點獲得回應。

觀同仁街

本土墟市崛起

上世紀的香港墟市盛行,其中一位受訪者指以往生意最好的時候可以一日賣出30多件衣物,可以「養起成頭家」。遺憾的是英殖政府以家長式管治城市空間,加上主權移交後的港府只重視單一的經濟發展,這類觀塘墟市只得於基層自力更生的狹縫逐漸被「陰乾」;但哪裡有打壓,哪裡有抗爭。從2016年魚蛋革命,到今年被無理取消的年宵乾貨檔位,轉型至「年宵見」等民間市集,可見墟市文化的反抗早已延伸到政治層面。期望近月香港人努力建立的黃色經濟圈能復興墟市文化,再次為小商戶和基層爭取一點生存及消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