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重建在即 細探竹園、牛池灣兩鄉

重建在即  細探竹園、牛池灣兩鄉

文、攝:香立一、閃空

政府在二零一九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收回三個九龍東的寮屋區,包括竹園鄉、牛池灣鄉和茶果嶺鄉,以重建成公屋為主的新社區,預計將合共帶來6,300個公營房屋單位。見證九龍由落後漁村蛻變成繁華市區的三條古村,終難逃遷拆的命運。寮屋區居住環境未乎理想,拆卸重建雖然給予居民「上樓」機會,但重建計劃是否真的能照顧到村內居民的真實需要,仍然有待定論。

竹園鄉

竹園原為現黃大仙的地名,因有一大片竹林而得名,據記載,竹園由福建莆田的林氏創建,涵蓋現在天馬苑、黃大仙上下邨﹑竹園南、北邨和鳳凰新村一帶。但隨著城市發展,現時竹園村規模已大大縮減,剩下黃大仙小巴總站旁的位置,並演變為竹園聯合村,佔地只有約0.48公頃,面積與半個標準足球場相近。

位於黃大仙祠大門左邊的林氏祖墳,在明代建成至今,已有逾六百年歷史。由於林氏祖墳外有逾身高的圍牆並有鐵閘鎖上出入口,附近亦沒有任何標示介紹,一般民眾亦不易留意到其存在,可謂一座隱世墓園。

20210731_165413_HDR
獅子山下的寮屋區舊貌,將在竹園鄉拆卸後,不復存在

牛池灣鄉

牛池灣的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以前居民多以放牛為生,故便被稱為「牛尿灣」或「牛屎灣」,其後才雅化稱為牛池灣;另有說是因牛池灣西北面有一大水池,而水池形狀像一隻牛睡於水中,故水池名為「牛池」。

牛池灣鄉分為東村與西村。從前牛池灣鄉的範圍涵蓋斧山道至現時的牛頭角淘大花園,當中有差不多二十條鄉村,如田心、平頂、龍尾等等,鄉里多是雜姓客家人,但隨著政府不斷拆卸重建,現時牛池灣鄉的範圍僅餘龍翔道與清水灣道交界的一角。牛池灣鄉區內建築物分為鐵皮屋、石屋及唐樓三種,佔地約2.4公頃,面積大概是兩個半的標準足球場。

20210801_151442_HDR
牛池灣鄉內街市一應俱全,買菜時間熙來攘往

牛池灣鄉內也屹立著三級歷史建築物 ── ── 萬佛堂。十八世紀初,廣東南海西樵人黎玉清女士與幾位志同道同的自梳女,購地建立今天的牛池灣西村,建成萬佛堂。萬佛堂有三座相連的兩層高建築,中間一座設有主殿,供奉觀音大士, 左右的建築為靜室,高峰時約有六十名女子在此居住。

20210801_153033_HDR
三級歷史建築 ── 萬佛堂

寮屋住戶搬遷安排

寮屋住戶區分為「人住屋」及「非人住屋」住戶兩種。在八十年代初,政府曾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寮屋處所登記,當時在登記中列為「住用構築物」會被歸類為「人住屋」。隨著時代演變,當年被歸類為「非住用構築物」的「非人住屋」,如工場、豬欄等,大多都變成居住用途。

政府在二零一八年公佈「發展清拆行動特惠補償及安置擬議加強措施」(俗稱510方案),安排受影響的寮屋住戶上樓或現金賠償。兩種住戶的登記程序、賠償條件及方案有所不同,而且複雜。簡單而言,「人住屋」的住戶由當局凍結登記,需最少住滿兩年,按寮屋的居住年期(兩年或七年),入住房委會公屋或房協安置屋邨;而「非人住屋」的住戶需自行向當局登記,否則可能喪失安置補償資格。而且不能選擇房委會公屋。如果最少住滿七年,可選擇入住房協安置屋邨。

20210801_161039
寮屋牆外印著一連串符號,以「D」作開頭的字串代表「人住屋」

政府計劃在二零二五年開展清拆和發展工程,然而當局做法不透明。不但仍未有具體的遷拆時間表,而且在原定住戶登記限期屆滿前(即二零一九年十月三十一日),沒有主動落區向有關住戶介紹繁複的登記詳情,令居民一直缺乏相關資訊。直至在黃大仙區議會協助下,地政總署才於二零二零年九月首次會見村民。

在村民爭取下,登記限期延至今年十月三十一日。有居民不滿賠償金額,擔心未能負擔房協出租單位的租金,亦有居民指自祖先一代便在古村內定居,期望能得到與新界原居民類似的安置和賠償。

20210801_161126
竹園鄉內的空地仍豎立著地政總署的通告,提醒市民切勿非法蓋搭或購買寮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