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我們不是反對建橋,我們是反對路線。」──排頭村建行人天橋爭議記(二)

「我們不是反對建橋,我們是反對路線。」──排頭村建行人天橋爭議記(二)

〔獨媒特約記者報導〕貼了文幾天,迴響不算大,兩位沙田友在Facebook回應:
A:「因為Ronald提起才了解那些banner出現的原故,沙田的朋友要關注區內建設。」
B:「經過看到banner只知道事情的一點,謝謝你讓我更了解區內發生甚麼事情,而且我相信排頭村村民也很樂意舒緩交通的。那段路確實越來越多人走了,重新規劃也是需要的。但明顯地排頭村居民既然是最受影響的,他們的意見必需要充分考慮和照顧……」
希望這篇文章能喚起監察和參與地區事件,不再假手於數十位區議員。

當然,排頭村外行人天橋的爭議,除了選址,對村民的影響,以及潛在利益輸送等外,還有前後三屆鄉事委員會、村代表和區議會如何處理地區矛盾。

地區政治簡介

先交代一下背景。除了運輸署、地政署、路政署等政府部門,通過建橋與否就要過區議會和鄉事委員會的關卡。畢竟排頭村的位置跟沙田市中心混在一起,除了如丁屋這些「純種」鄉政外,很多東西其實也跟地方行政相關。聯絡我們的原居民藍啟豪(Gary)就跟當值會見市民的區議員討論可否先平整村口的單車路,讓途人和長者可以更舒服來往港鐵站和村子。在體制上,鄉事委員會的主席同時是區議會的當然議員,讓鄉議局及鄉事會「在地區上作出溝通及協調」,同時讓區議會可以同時照顧鄉村和市鎮人口(七十年代稱為外來人口)的福祉。而今屆的區議會的政黨分佈也值得留意。在36個民選議席裡面,15席是公民力量成員,7席是民建聯成員,而現任鄉事委員會主席兼當然議員,也是民建聯的。這兩個組織一向被認為有聯繫的(因為劉江華當年有份創立公民力量,由擔任區議員至2003年),成了沙田區議會的最大力量。

鄉委會主席取態成關鍵

今次事件,鄉事委員會主席的取態是重要因素。在最近三屆中,排頭村原居民代表藍玉棠是2001-03年度主席,而大圍村原居民代表莫錦貴是最近兩屆的主席。當藍玉棠是當然議員的時候,他在2002年表示「村民並非反對興建該條行人天橋」,但極力反對原方案,在2003的會議指出石屎柱太接近民居,影響風水,又建議天橋應由港鐵站經康文署總部和新城市中央廣場,然後接駁至政府合署,以盡量減低行人天橋對排頭村居民的影響。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通過成立工作小組跟進興建行人天橋的問題。顯然,當本村代表進入了區議會,而村代表與街坊站在同一陣線,較能維護鄉村利益的力量。

2003年,主席換了,但區議會在原方案取態的分水嶺不在那一刻,而是2006年。莫錦貴曾於2004年七月的委員會質疑為何發展商並沒有於行人天橋動工前與村民溝通,但文書卻指當局已聽取村民的意見。有區議員認為不應採取先斬後奏的態度,只預備在工程展開後若發現有村民受影響,才以金錢作賠償,應先清除村民的擔憂後才展開工程。交通及運輸委員會一致通過押後討論建橋工程,待新鴻基與村民磋商。

區議員集體轉軚

然而,2006年,即年半之後,委員會討論工作小組的兩個方案,較多地區人士支持原來方案,當中包括鄉事委員會,加上較多地區人士支持原方案。區議會副主席彭長緯更稱「部分上禾輋村村民……開始理解居民對行人天橋的需求很大,因此他們由最初不同意原方案轉為支持原方案」。區議會後來也接納了原方案,並否決了排頭村的方案。已不在會內的藍玉棠批評,曾成立的工作小組,並無包括村代表。但彭長緯在報章透露小組自2004年七月先後兩次透過沙田民政署和鄉事會邀請排頭村代表出席諮詢會,但最終村代表亦未見出現。直至今年五月,政府已與發展商討論天橋計劃,預計可於下半年刊憲。議員和委員以三十六票一致通過議案。

為何這年半來區議員態度一八百十度轉變?代表瀝源選區的簡松年律師指出,新鴻基早在九十年代已屢次提出建橋,但他和區議會以沒有需要為由反對。轉捩點不是在政府合署建成之時,而是後一段時間,因為越來越多居民投訴去政府合署要日曬雨淋,尤其是對使用政府部門的長者和婦孺最不便。另一個原因是運輸署有意改善排頭村外交通配套,所以一併考慮建橋。區議員意識到公眾利益大於鄉民利益,於是轉為支持方案。簡松年同時否認方案涉及利益輸送。Gary批評簡松年不理村民意見:「難道這麼多年我們村的老人家和女人不是人嗎?我們從來沒說難行。」而簡松年認同顧問公司建議,不需斬去附近的樹,只需修整。他知悉村民有反建議,希望繞道,但沒有也認為沒需要跟村民面對面相談。他認為天橋不必方便康文署上班人士,指他們「唔關事」,「精壯o的」,只考慮老弱人士需要。同區區議員衛慶祥也批評現方案將打擊村內經營的鋪頭的生意。

多次質詢,無功而還

由於現屆鄉事委員主席並非由排頭村代表擔任,故村民再沒有以當然議員身份出席就架橋方案的會議。結果,在今年五月方案通過後幾天,村民才從一位並非其選區的區議員得知,並將下半年刊憲。這表示鄉事委員會和主席莫錦貴也沒有通知排頭村。此外,在會議紀錄上,莫錦貴的發言次數明顯減少。他們批評區議會「零諮詢」、「靜雞雞」通過,整個商議過程也沒有最受影響的排頭村民參與,完全繞過鄉委會。後來,Gary轉而五次書面質詢本屆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主席楊祥利,包括詢問天橋細則、為何不接納村民建議、當否有否涉及利益輸送等。然而,楊祥利除了在社區報章《Take Me Home》重申建橋的迫切性,提出可以在刊憲期間提出反對外,五月底到六月底也沒有回覆Gary,而上文提及的會見市民計劃,原本七月八日晚就是楊祥利當值,卻於當天下午才通知有事不能出席,令Gary和我們不能當面詢問。村長邱建民有感這次區議會只有維護大財團利益的聲音。

結語
從村民的訪問和現有資料,固然並未一口咬定新鴻基與區議會存在利益輸送,但從區議員鮮有理會村民的反建議,以至委員會主席突然以事忙缺席會見市民,搜集資料越多,就有越多謎題。其次,在今次爭議中,鄉事委員會主席的取態變得重要。本文並非維護當然議員應該存在區議會,但諷刺的是,鄉事委員會主席不能代表受影響的鄉民,結果繞過委員會,直接在區議會了結,村民反過來要求助區議員幫忙,結果也幫不上。面對爭議,衛慶祥透露,新鴻基已不再積極推動建橋,建橋只是為了「社會責任」。另外,區議員雖解釋了為何「集體轉軚」,由贊成擱置至強烈支持原方案建橋,但除了人流增加和方便長幼之外,中間發生了甚麼事,區議會和新鴻基實在有需要澄清。

特約記者:呂君豪、易汶健

相關報導:
我們不是反對建橋,我們是反對路線。」── 排頭村建行人天橋爭議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