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社區經濟 扶貧新出路

co1

(獨媒特約報導)近年,在一些社區中開始出現不同種類的社會企業和合作社,這些企業不以高利潤為目標,而是以社會公義的原則去追求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社企和合作社除可以發揮扶貧的作用,更具有推動民間經濟參與的作用。然而,香港的社企和合作社的營運目標雖有利於社會及社區及展,但政府的政策卻對社企的生存造成了壓力。

上星期日,合作社聯會聯同香港社會經濟聯盟及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邀請了幾位學者、合作社或社會企業推動者、以及一眾社區合作社社員於理工大學舉行了一次合作社論壇,討論香港本土社企及合作社的發展方向,探討以社區經濟扶貧的可能性。

是次論壇講者眾多,包括工黨議員張國柱、GoodLab 創辦人黃英琦、合作社聯會代表胡美蓮、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蔡海偉、浸會大學社工系副教授余偉錦、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黃洪、以及來自綠慧公社、女工同心合作社、鄰舍輔導會互惠人才市場、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經濟互助計劃的合作社社員。話題極之廣泛,涵蓋社會服務商品化、合作社與社企的發展方向、外國合作社成功例子。而一眾社員則主要分享合作社實踐的經驗,以及合作社帶來的社區互動和婦女如何透過合作社重拾自身價值。

根據香港社會經濟聯盟提出的《香港社會經濟政策綱領》,發展社會經濟的目標有二。其一、回饋社會,同時確保人民能滿足生活所需,並與土地和諧共生,創造共同永續富裕。其二、結合社群,以社會目標優先、高度民主管理的民間組織如合作社等為骨幹。 並通過公民社會參與經濟、官民合作平衡資本、民間參與公共決策三個理念去實踐。

合作社是組成社會經濟重要的一環。合作社的營運會保持三個底線:營利、社會、環境,也即是能夠確保合作社能夠「可持續發展」。根據國際合作社聯會的定義,合作社是一個「人們為了滿足自身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共同需求而自願組成的通過財產共有和民主管理的企業而實現自治的協會」,大多以工人合作形式營運的公社。

同時,合作社的發展可以經濟及政治兩方面為大目標。經濟目標是減低失業率、增加收入、改善生計、實踐經濟民主,而政治目標是實行平等及綠色的世界觀、留芍市場壟斷發單一發展、反全球化及資本主義。因此,從廣義而言合作社也是一場社會運動。

與一般商人不同,合作社的營運成本除了工資、地租、材料等以金錢量化的東西外,更包括工人健康、環境投入及生活關係。其資本源自金錢投入、社區關係及服務投入。由於以社區為服務對象,盈餘會以持續生產為目標,不需要將利潤最大化。

一般商人與工人的關係並非平等,管理方式由上而下,工人無權介入,工資差距可達200倍;商人將社區看待為市場,並期望由政府補貼商人。合作社提倡尊嚴對待每一個工人,工人可參與決策,可以民主選舉管理人員,工資差距上限為6倍;合作社以社區為服務對象,除了在服務對象身上賺錢外更重視非物質回報,例如改革社會政策。

co2

余偉錦:合作社為個人充權
余偉錦副教授形容,一般人工作疏離感大,而且要承受市場風險。合作社除可以為工友帶來收入,更可以為他們充權,讓工友在一個乎合人權的環境下工作。黃洪副教授在總結時將這種社會經濟模式總結為「社區為本」及「以人為本」。

社區為本是指除了滿足一社區的需要,在過程中社區的參與、充權、發展都能為社區帶來改變。社區成員增加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人與人之間除了是工作的拍擋,亦會緊密地交往、互相照顧、互相依存。

以人為本則是指「人」才是社會發展的中心,一切發展以發展人類福祉為目標。人可以選擇和掌握自己的命運,改變影響自己的社會結構。人改變社區、社區改變社會。

在香港,合作社主要有在大學營運商店及社區營運出售手作的單位。在社區運作的合作社產品形式多樣化,包括衣車成品、有機肥皂、以致老人服務、陪診服務等。參與討論的工友(大部分是婦女)分享自身經驗時除了為產品成功而自豪,也可見到工友在合作社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得到其他工友和服務對象的肯定。

婦女利用子女返放學之間的空檔,重新投入合作社工作,改善生計之餘善用空餘時間。合作社營運方式簡單,產品多元化,如果合作社能在社區中推廣,可以為基層市民提供多一個改善生計的機會。

然而,在香港發展合作社面對一定的困難。香港社會經濟聯盟指,在2002 年至 2010 年近十年間,至少共有 9 間職工合作社成功註冊。聯盟發表的《香港社會經濟政策綱領》中提及,香港政府偏重私企發展下,香港合作社以及合作經濟近年面臨重大制度制約,合作社法定身份含糊不清,法例及配套措施嚴重不足,難以保障合作社及社員權益。

胡美蓮:政府應推動合作社發展
合作社聯會代表胡美蓮建議政府應肯定合作社在經濟上的位置,在公共採購條例加入社會責任條款,改變一筆過撥款的政策,修改合作社條例及為合作社提供稅務優惠或豁免。

剛剛公佈的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建議向關愛基金再注資一百五十億元。環顧今天關愛基金所推行18個援助項目,大部分以資助性項目為主,未見有一個可以協助基層市民就業的項目。

一筆過的資助,大概只能解決基層市民數個月的需要;要有效地實行扶貧工作,政府可以考慮優化現有合作社政策,鼓勵基層市民組織公社,為低收入人士提供就業機會,推動社區經濟。

相關報導:
一蚊健:究竟政府如何理解社會企業和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