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農業園是要建在火星的嗎?

農業園是要建在火星的嗎?

看新農業政策諮詢文件,我真的很懷疑官員是用80年代的思維,或是以為未來的農業園要興建在火星上,文件中不下多次提出要現代化,要機械取代人手包裝蔬菜,甚至在工廠裡一層一層的照燈生產工廠菜。他們更強調農業園與政府成立科學園和環保園等做法一脈相承,(會否連成效都一樣.......)最終達至讓本港得以持續發展等,若果用這種乜乜園便是所謂的可持續發展和未來方向,我相信不久將來會有郊野園,即把現時如醜小鴨、腳趾尾的郊野公園進行大型開發和建屋,劃出約現時十分一的郊野公園作為郊野園,既可興建小徑和單車徑,又可以減少遊人因交通所產生的碳足跡,為可持續發展帶來新機遇!單單循這思路去瘋想,我都覺得好癲。

對建設農業園有數個問題值得心思,3168公頃被劃作農業用途,為何認為佔地70至80公頃的農業園便能滿足未來的需要?當中只佔現時常耕農地面積的十分一,而且文件中強調所定的農業園會包括現時正在耕種的農地,那其他超過二千幾公頃的荒廢農地命運如何?還是以土地不足/善用土地藉口,作為豪宅和新市鎮的發展?農業園一方面要尋覓適合的地點,另一方面又要考慮那裡的水土特性,才能確定適合種甚麼類型的作物。曾幾何時,香港本土生產多元,不同地區有該處的名產如元朗絲苗、鶴藪白菜、白泥蘿蔔、八鄉老薑、昂平茶葉、錦田蕃茄、塱原通菜等,區區70至80公頃的農業園又能有多元的生產呢?況且,農業除了食用的菜蔬外,還可以有觀賞的花卉、時令的生果以及與相關的產品如蜂蜜、乾果等。

諮詢文件中引用了兩個外國例子,一個是新加坡的農民成立農業科技園,自建品牌並直銷至連鎖超級市場,另一個是倫敦溫室,指農民共同成立協會自1911年成立至今,為成功的故事。新加坡與香港最不同的是,我們擁有偌大的鄉郊(即村落和農地的土地),但新加坡沒有,所以,要興建農業科技園。而倫敦冬天氣候不宜種植,所以要興建溫室。香港的情況為何不借鏡最接近我們的台灣和日本呢?

「里山倡議」

2010年,在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上,日本政府推動「里山倡議」,呼籲世人重視過去數千年來,沒有機械化耕作的農耕時代,人類與大自然互動所形塑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即是在利用有機和永續的農耕方法,重視環境生態的平衡,同時建立社區關係。最近,有機會看到一本台灣新書《生態食材》,講述近幾年台灣十個小農田生態自然復育的案例,有回復利用古時淺坪養殖台江虱目魚,吸引黑面琵鷺;有機種植芒果青,重讓紫斑蝶度冬;買菱角、救水雉,為綠保標章作推廣等。香港其實現時塱原重種水稻,也為黃胸鵐(禾花雀)保育盡一分力,若果政府有遠見的話,真心想製定一套農業政策的話,不是隨便說建個農業園便算,而是有一個明確而長遠的目標如在食物自給率,農地農用,不可荒廢或改劃,而基金方面不是去資助大型基建或設備投資,而是能簡化成小農民能輕易拿到的如種籽、幼苗或堆肥等,協助牠們轉型為永續農法,更可資助農民學習永續耕作法,請不要再把農民視作低技術的工作,永續農法要學習的有很多方面如水土、生態、時節等,包含眾多的知識和技術。

官員們那麼希望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我想到不是在農耕方法上,而是在農產品加工上能大派用場,在沖繩手信禮品商店裡,我看到全機械化地把本來平平無奇的紫薯,變成精巧的和果子,而沖繩其他的農產品如菠蘿、甘庶等,在加工後又變成珍貴的美食和黑糖手信等。當然,我個人認為最有價值的是人手所造,香港近年農曆新年和中秋節都有土作坊的婦女巧手所造的年糕和月餅,但有時未能搶購及時,可見這方面是有一定市場的。

最後,我希望香港每個市民都有安全安心的食物,不需要認證,因為你知道是那裡所出的,而且我們可以在郊野公園抖氣之餘,更可以在鄉郊為食物付出一點汗水,認識欣賞田裡的一切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