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與土地的溝通 ── 第一屆有種電影節

與土地的溝通 ── 第一屆有種電影節

文:未麻

訪問及整理:鄭詠甄、劉子康、胡倩婷

「香港的不民主,和更根本的無法自主,遠不止於欠了一張選特首或立法會議員的選票,香港的不自主,在於在金鐘佔領區方圓就近的範圍內,要麼就是麥記,要麼就是大家樂,這兩家快餐集團似乎不會因為香港有普選而執笠,但相當能肯定的絕是因為雨傘革命,它們都大發油水盆滿缽滿。」

──「第一屆有種電影節」序言

香港依賴外地食物供應,中、美是香港最大的食物進口國,有九成八的蔬果都是進口──可想而知,我們選擇食物的權利是多麼有限,連放入口中的事物也無從選擇。但我們大快朵頤的時候,總是很少想到食物安全和來源等問題,換句話說,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在食什麼。

「第一屆有種電影節」由生活館主辦,針對我們的空白,探討現時的情況,提倡重新掌握可持續的食物來源。本報專訪生活館成員周思中,探討電影節的理念及細節內容。生活館源於菜園村反高鐵運動,在元朗謝屋村務農四年。首屆電影節,放映七部農業與食物運動相關的紀錄片,有本地的,也有來自台、印、日的,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回土地,讓我們看見務農者的辛勞以及農業發展的可能性。

修補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裂縫

電影節目的,其一就是希望觀眾了解食物背後的生產倫理。大財團並不想我們擁有這些認識,那我們才會麻木地繼續消費──例如快餐店使用大量加工肉製作食物,我們仍任由快餐食品侵蝕身體(1);甚至,也不會意覺自己購買某些財團的產品,當中其實含有他人的血汗。

周思中道出,現時香港的消費者大多與生產過程割裂。他舉出買餸煮飯的例子:「現時消費者往往完全忽略生產過程,食咗落肚就算,不在乎食物的耕種過程對於土地有否破壞、種菜給我們吃的人有否受到壓迫。(大集團)不會給城市人這些資訊,這些問題就算問菜檔老板也得不到答案。因為當我們知道,我們的衣食是建築於別人的血汗之上,心裡不會好受。」我們身上的牛仔褲材質含有棉花,試想想種那些棉花的農夫竟是在全球化下因跨國種子製造商的壓迫,欠債過多自殺而死,我們是否能心安理得繼續穿著它呢?農夫自殺聽起來很誇張,卻是電影節印度紀錄片《苦澀的種子》真實發生的事。不僅是種植原料,大企業加工以至銷售也有不公的情況。香港近日便有抗議無良企業的行動,幾十人抗議UNIQLO及G2000等店沒有確保供應商依法支付工人社保,損害工人權益。

推廣永續農業

有了一些對食物、農業以及生產倫理的基本認識以後,起碼我們能認清問題。農夫很多時候要在種子、肥料及農藥花費甚多,甚至受財團鉗制,如果不甘於依賴財團和政府,生活又有什麼自主的可能?

電影節以推廣永續農業作為解答。因為有機耕種不用化肥和農藥,顧及消費者的健康之餘,生產者也不用依賴外來物料;另一方面,永續農業注重農地生態的平衡。周思中說:「耕種的成敗,不是取決於有多大經濟利益和多大規模,而是種植有否損害土地的質素。如果土地的質素比來之前差,那就是失敗。」電影節的選片均有觸及這些面向。例如《只因我們生活在地球:福岡正信印度之旅》追訪自然農法之父福岡正信,此片大大打破了我們一貫對耕作方法的想像——他們採用自然農法耕作,不施肥、不施農藥,甚至不灌溉,聽起來匪夷所思,但自然農法種出來的蔬果卻比人為照料的強壯。可想而知,可持續的食物來源並不是空中樓閣,的確有許多實踐的可能。

印度與香港的土壤不同,香港未必能照葫蘆畫瓢,但生活館仍在努力實踐永續農業。例如生活館會採用附近豆品廠的豆渣作肥料。筆者亦眼見生活館與附近的農地單一種植不同,生活館每塊田都是混種,同一塊田可能十幾種菜並存,以保存泥土的養分。每個星期日生活館都會擺農墟,販賣有機耕種的作物。周思中視之為推廣永續農業的機會:「來這裡買菜的人會知道菜從哪裡來、什麼季節種什麼蔬果、如何面對颱風的侵來等等,這種參與固然是有限度的,但參與度總比不知就裡在超市買菜來的多。」生活館盼望電影節觀眾透過了解種植過程的細節與艱難,重建與生產者、生產過程的連結,明白本土有機農業的重要,同時身體力行支持有機耕種:「(買有機菜)可以意味著對農夫的支持,讓農夫有資源在種植過程中改善泥土。」

紀錄片與農運的交融

推動永續農業勢在必行,但為何選用播放紀錄片的形式呢?紀錄片的特質,尤其是農業紀錄片,拍攝者往往花大量時間在農地拍攝,能夠與片中人以及土地長時間相處。這樣一來,觀眾往往可以從紀錄片中看見拍攝者自身想法的轉化。這種轉化讓我們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農業。不同於只有數分鐘的新聞報導,許多農業紀錄片中,我們固然會發現農民被壓迫的苦況、農夫種稻插秧的畫面,但往往發現,最重要的是農村堅韌的力量──農村如何回應現代化的步步進迫,水來土淹。《新界東北下的巨輪》拍出村民堅持耕作的日常,亦拍出他們據理力爭上街抗議、擺街站、舉辦導賞團等等,漸漸引起更多人對土地運用和農村生活模式的關注。導演用其熱情和分析展現農村的力量,肯定農業的價值。

紀錄片也是很好的組織參照資源。周思中說《行健村有機夢》描述台灣村落由常規菜轉型到有機菜的困難,農夫組成合作社一直致力解決問題。周思中認為此片可作為菜園新村的參照,吸取種有機菜的經歷,以及參考他們如何協作、如何民主地解決問題。另外,村民可以知道自己的村莊不是孤獨的,行健村與菜園村的相互連結,亦有鼓舞的作用。因此生活館特別邀請多些菜園新村居民前來觀映。

務農者的困境

雖然生活館積極推廣永續農業,我們依然不能忽視香港農業式微的事實;本土的有機農業,更是鳳毛麟角。周思中指出問題其一在於有機菜產量較少,種植成本高。其二在於有機菜的市場很小。「常規菜有蔬果合作社幫忙批發,有機菜沒有這樣的市場,收成多也沒用,沒有賣出去的市場。」故此他們已經盡量調低農作物價格,但有機菜價錢仍高於有大量補貼的入口農作物。

問題為何出現?還是要追溯不重視農業的社會規劃。周思中說:「如今政府讓年輕人接受的教育都是去服務第三產業,新界東北有地當然拿來建屋。香港政府總是最後才想到農業,於是政府任由農地荒廢,不會講在教育上如何推動農業,在土地運用上如何推廣農業,在市場上如何推廣農業。」結果是很少人願意投身農業,即使有些人嚮往,也因種種阻礙而不敢冒險。

結語

政府近日出了農業諮詢報告,一副誠意拳拳的樣子,實際上報告沒有任何明確的目標和方向,論述也停留在低層次,絲毫不提一些先進的農法例如永續農業。面對這樣的政府,周思中說現階段還是著重廣義的教育工作,針對有田無人耕以及永續農業尚未普及的情況,鼓勵他人嘗試接觸永續農業其實非常重要。加上生活館自身亦有局限,周思中說:「目前生活館沒有太大能力介入政策倡議,生活館的成員大多搞藝術,我們的傾向是發揮自己所長。電影節和種菜賣菜都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教育工作的確重要,而我們作為電影節觀眾又可以如何推動永續農業呢?務農和買有機菜固然是實際的幫助,但總不是每個人都有志於投身農業,也不是每個人能負擔得起有機菜的昂貴價格。此時,我們可以密切關注本土農業政策,以及參與現時反對新界東北規劃的抗爭,盡一分力,守護我們的土地。

(1)快餐食物化學加工物之害可參考獨媒文章:〈點解喺快餐店食肉會食著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