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楊雪盈:舞蹈界缺乏海外交流機會(專訪梅卓燕)

舞蹈界缺乏海外交流的機會

就任藝發局的舞蹈範疇委員兩年多,梅卓燕回想當年參選的初衷,是為香港的舞蹈界帶來生氣。身為舞蹈界一員,她有感這十多年來,舞蹈界一直停滯不前。舞蹈家疲於奔命地推出新作,大多演完一次就不了了之。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舞蹈家缺乏到海外交流的機會。舞蹈觀眾向來較少,但相對於話劇或其他媒介,其「跨區性」卻較強。縱觀世界各地的藝術趨勢,皆積極將舞蹈作品輸出作交流,爭取更多資源及觀眾,並以此為舞團的生存方式,例子有Pina Bausch Tanztheatre、雲門舞集等等 。一方面舞團及藝術家能藉以維持生計,另一方面在本地首演後,還能透過不斷的重演讓作品得以修改,漸趨成熟,再成為經典。當獲得了國際認同的舞蹈家,回到所屬的地方時,更能提升整個舞蹈社群的藝術水平。國際交流,不論對作品、藝術家、藝團的生存及成長而言,都相當重要。到外演出並非唯一目的,知道世界各地的議題、同一代人正做著甚麼事,也會成為創作的養份。梅卓燕認為,舞蹈界有必要再次建立國際交流的渠道,譬如跟更多高質素的藝術節和舞蹈中心建立聯繫,促成駐留計劃等等。

藝術「中間人」在海外交流中的重要角色

在安排交流計劃的過程中,「中間人」*的角色十分重要。譬如大型藝術節,適合較成熟的製作;法國一些藝術節較歡迎概念性強的作品,能掌握藝術節規模及特性,配對適合的本地藝術家及作品,交流才有意義。香港雖不乏具國際眼光及經驗的人才,但都早已為政府部門、西九管理局及個別組織所聘用。梅卓燕認為,藝發局既能向民政局申請資源,將作品送到海外,何不於局內招攬具有國際經驗及網絡的新血,使交流能更有效?進一步而言,藝術發展的長遠目標更應放在培育更多獨立「中間人」的人才之上,使之能成為一個行業,整個藝術環境才會蓬勃起來。
有見及此,梅卓燕與藝術行政委員鍾小梅於會上力陳其要,推出計劃,為培養獨立「中間人」的土壤及環境打好基礎。過往,政府針對培育藝術行政人員的培訓,只側重於撥款資助申請人在外地修讀課程。現在已將限制拓寬至在職訓練實習,申請對象的限制亦已放寬至獨立的藝術家及「中間人」。兩位委員已成功爭取參與韓國Performing Art Market Seoul,由藝術市場開始,將本地的作品送到國際平台交流,尋找適合的買家及合作機會。藝術行政及舞蹈範疇的合作,促成計劃的開始,對人才培訓,亦起了積極的作用。

支持成立「劇場及舞台科藝」 藝術範疇

藝發局的戲劇界別委員黃秋生,其中一個政綱,就是力倡為舞台的後台工作人員成立新的「劇場及舞台科藝」 藝術範疇。此計劃現在已徵得包括梅卓燕在內,所有委員的同意,正待大會通過。梅卓燕認為,對於已發展成熟的藝術範疇,藝發局有必要回應及正視。前台的表演者有專屬的範疇多年,對後台藝術家,亦應一視同仁。以現時藝發局的分類方法,確實無法將後台人員歸入其專業範疇,譬如燈光師便會被歸入「視覺藝術」類別,叫人莫名其妙。徜若「劇場及舞台科藝」 藝術範疇能順利成立,他們的需要便可由來自其專業範疇的委員處理及反映,對界別發展絕對有正面影響。

梅卓燕認為,在其位,方能謀其政,更重要的位置上必須是對的人,業界的聲音才會被聽到。尤其在雨傘運動後,使大家都明白到,很多事情都必須要落手落腳,主動找出問題的徵結,才會有機會改善。上任後,梅卓燕與其他界別的委員一直緊密合作,提出了多項對藝發局而言,甚有挑戰的改革。譬如與鍾小梅等,一起推動研究各藝術範疇沿用多年的資助比例撥款,只要針對各個界別的發展狀況,更新對業界情況的了解,才能讓資源更用得其所。甚或其他一些議題,即使委員們覺得當下提出的未必能即時實行,但亦會寄望兩、三年後,或下一屆的委員都能延續下去。來自界別的專業人士針對性地找出問題,再跨範疇的合作商討解決辦法,是這一屆的特色,也是選民當年所選擇的碩果。

*這裡泛指藝術行政人員、藝術經紀及策展人

筆者為香港文化監察成員

本欄逢週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發展,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文章刪減版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5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