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我們沒有不談六四的理由──中大學生報八九民運二十七週年特刊發刊詞

我們沒有不談六四的理由──中大學生報八九民運二十七週年特刊發刊詞

中大學生報自98年起,每年都會出版八九民運特刊。今年我們一如既往,繼續出版。

八九民運到底有什麼值得我們反覆敘述?有人說它給予我們的教訓就是認清中共殘暴的本質,但我們對八九民運的理解,如果貧乏得只能將它定格在廣場屠殺的一夜,大抵也是源於對歷史一無所知。特刊的編輯們生於90年代,對這場運動不算有什麼深切的體會。然而在出版期間大量閱讀與六四相關的書本、文章後,始能逐漸體會這段歷史的意義。

到底是什麼歷史、社會狀況催生了一場如此波瀾壯闊的運動?群眾以血汗交織挑戰屹立的政權,我們如何評價它的得失?它又如何影響往後社會的發展?這是編輯在出版期間思索的問題。我們深信,唯有直面歷史,才能從對八九民運的爬梳與檢討中,得出對我們的教訓。

六四不只是廣場上的屠城

原來,八九民運並不只是充斥著民主自由的呼聲,背後有更龐大的社會動因:改革開放帶來市場化,國企私有化令大量工人失去鐵飯碗,生活困頓;官僚藉特權在價格雙軌制中牟利,腐敗滋生;還有更多諸如物價飛漲、大學生出路渺茫等問題。種種社會不公促使學生、工人與市民走上街頭。

原來,八九民運造成的創傷不限於廣場屠殺一夜。政權鎮壓反對聲音後,民間社會噤若寒蟬。鄧小平南巡後銳意再推動急速市場化,再無面對異議聲音。今天在中國的血汗工廠、收地迫遷,也是這場浩浩蕩蕩的運動失敗的後遺。

我們從中看到,欠缺民主監督的市場機制,如何在平民大眾身上劃上一道道血痕。但無論知識份子或學生,在運動期間都沒有對此提出批判。這種對市場化的不敏感,正與今天香港的狀況同出一徹。領匯上市之初,大眾都沒有警覺它將會造成私人壟斷,並嘗試阻止,到今天我們就要承受惡果。

八九的歷史重量遠比我們想像中豐富。在特刊內,我們嘗試為這場動蕩補上更詳盡的一面,冀望它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參照點去看我們週遭的狀況。這才是「毋忘六四」的意義所在。

盲目的民族情感,奢談的民主中國?

在我們一直呼喊毋忘六四時,近年興起了一些聲音,叫我們放棄再談六四,因為那是中國的事,與我們無干。也有人說,我們不必再花心力支持民主中國,只需專注香港的鬥爭。

但我們沒有忘記,香港曾經有百萬民眾上街聲援民運,與中國民眾同呼同吸。裡面有因為對中國的身份認同而生的憂戚與共心態,上一代人因自身的成長經驗而有較濃厚的民族情結,我們到底又有何合理性抵毀這些情感?事實上,對於共享同一語言、文化的人,我們也會覺得比完全相異的人更親近。與其要說我們有或無民族認同,倒不如說是濃厚或薄弱的分別。

無論如何,我們相信對苦難與壓迫的關注,不必然要源自民族情感。八九民運的犧牲者,是爭取尊嚴與自由的平民、學生,是被市場化巨輪輾過蹂躪的貧苦大眾。對此的關注不應因身份、地緣劃分受阻隔。勿讓冷血與自私吞噬了自己。

同時,我們一直沒有投放太多心力支援中國民主運動,只是間作聲援,與在地抗爭的衝突實在無從說起。但凡相信民主理念的人,也是冀望它能讓人過更有尊嚴的生活,也必然會支持其他地方的民主。眼下有人要堅持各家自掃門前雪,無論如何都要辯護這些不合理的說法,也不過為了服務自己的政治議程,好讓它能自圓其說。背後反映的無疑是種厭憎、仇恨的情緒,甚至透過挑動這些情緒來結集政治能量。

悼念所為何事?

我們深信,年復年悼念六四有其積極意義。重覆的儀式讓我們記起這段歷史、記起犧牲的人,它呼喚出來的情感不獨是只駐足在過去的感傷,而是能轉化成鬥爭的動能。

或許我們的出版可視作另一悼念的形式。自98年起,中大學生報每年都會編寫八九民運特刊。我們重覆述說這段歷史、教訓,為的是要提醒著過去的這件事,不讓它消亡。八九民運特刊每年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因為我們總發現能在這段歷史中找出與當下對應的部份,從中反省。是故,這種悼念對我們而言,不是一種僵化的儀式,而是為了立足在過去的基礎上,談論我們的當下與未來。

----------------
我們今天將會於維園及中大派發八九民運特刊,往後幾日繼續在中大派發。

八九民運特刊文章

【歷史】
如果從改革開放說起......
一場翻天覆地的生活變遷——走進八十年代的北京
八九民運的背景
重新走進八九民運歷史
我城沒有缺席——回首八九中的香港
未敢忘記,依然遺忘了多少——將六四置於改革歷史長河

【運動】
一百種生活,只有一種民主?
「暴力/和平」的修辭幻象——以八九民運為例

【本土】
容不下中國的本土?
本土派為何要擺脫六四?兼論「冷處理」和「支爆」

【紀念】
晚會的匱乏、沉悶、與力量
要反對的是社運儀式化,不是儀式本身
理想中的六四晚會2.0

【中國】
一個群魔亂舞的國度:無路可逃的工人與工會
荊棘路上的掙扎──中國NGO的生存與困頓
六四的血跡 //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與創傷
(非官方)通識科中國單元考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