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放榜 – 非華語學生升學路倍感艱難

文:張鳳美(香港融樂會總幹事)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於上星期三(7月13 日)放榜。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決定聯招課程選擇及高等教育的出路並不容易。由於其他中國語文科考試資歷缺乏透明度,以及副學士及基礎文憑課程的授課語言等限制,少數族裔學生似乎在升學路途上面對更大的挑戰。他們未能和華語生一樣在大專招生制度中公平競爭。因此,香港融樂會準備了【中六求學指南】方便非華語學生生查閱不同大專課程的入學、中文要求及教學語言等資料。

其他中國語文科考試資歷

由於現時缺乏合適非華語生的中文課程,他們可報考其他中國語文科考試,以綜合中等教育證書、普通教育文憑(下稱GCE/GCSE)等中文考試成績代替文憑試中文科成績。可是,並不是所有專上學院亦一致接受此類中文資格,所以無論非華語生文憑試其它科成績如何,他們可以選擇的課程仍然受到局限。面對放榜,非華語學生另一個擔憂是不知道學院會如何計算自己的GCE/GCSE成績。雖然一些大學已經表示,學院對GCSE成績的最低要求是“C”,但學生不知道考獲“A*”比得“C”級成績在分數上是否有差別。他們不能像華裔學生可以把自己的得分與上一年的錄取平均分比較,制定放榜的大學/學院申請策略及次序。非華語學生需要逐一致電學院查詢,而學院通常只回應會按個別情況決定如何考慮學生的其他中國語文科考試資歷,令學生無所適從。

教學語言

大部分本地的副學位課程(除中國語文/中國文學/中國醫藥等課程)均以英文為教學語言。但根據融樂會2015年的《探討香港少數族裔於本地就讀專上教育機會的研究》,有超過10個課程(包括體適能,教練及運動管理和商業等課程等)只用中文為教學語言。以英文為教學語言的副學位課程中,有25個有只用中文教學的中國語文核心或必修課,亦不會為非華語學生作出調適。由此所見,未能考獲佳績的非華語學生,比考獲同等成績的華語生面對更多升學障礙。目前,以英語授課的資歷架構三的基礎文憑及職業教育文憑佔所有課程的不到22%。因此,即使考獲同等成績,如果少數族裔學生不能用中文為教學語言,他們可選擇的專上課程只有華語學生的一半。

提升少數族裔高等教育入學及就業的競爭力在於有一個合適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課程

不諳中文的非華語中六畢業生在按照自己的興趣及志願選讀本地的大專課程時困難重重。長遠而言,接受「其他中國語文科考試資歷」或降低入大學的中文要求,對於在本港土生土長、從小經歷香港教育制度、想回饋社會的少數族裔學生,並非有效提升他們競爭力的方法。即使學生在這些其他中國語文科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學生的中文水平亦不足以使他們能夠在本地社會或勞動市場中順利以中文溝通;即使學生其他方面的表現有多出眾,亦因中文的隔閡而不能得以發揮。雖然政府於2014年9月推出「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學習架構」,但除了把學生的學習目標細分成不同的「小步子」及增加對學校的資助外,架構並沒針對不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習需要,提供由第二語言出發的教學內容、教學材料、學習目標、評估工具、及有關教師培訓。令不同起跑線的學生未能達至一個相等的中文水平,以應付他們日後繼續以香港為家時中文聽說讀寫的需要,並與華裔學生一樣享有同樣升學及就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