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美國革命戰爭與法國大革命的起源比較

美國革命戰爭與法國大革命的起源比較

作者按:本文原先是以英文寫成,是作者在巴黎政治學院交流時就讀一科名為「Sister Republics」的期中論文功課。此乃中文版,原載於《The Glocal》 2014年9月。

引言

在18世紀,美國革命戰爭(1775年-1783年)和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的爆發,被認為是近代世界歷史的轉折點。這兩個事件表面上有相似的地方:它們均結束了君主制在其領土上的影響。然而,它們的起源不盡相同。本文會從經濟、政治、社會和意識形態層面分析兩者的異同。

英美貿易糾紛v舊政權財赤

在經濟層面,儘管美國革命戰爭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均與新稅制息息相關,但兩者仍有顯着的分別。美國革命戰爭起源於英美的貿易衝突。John C. Miller在《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1966,頁7)一書指,雖然大英帝國在1764年後較集中刺激本土經濟增長,但它並沒有忘記維持對殖民地商貿活動的控制。事實上,大英帝國在1764年後接二連三通過法案,向美國人徵收苛稅,如《食糖條例》(1764年)、《貨幣法》(1764年)、《印花稅法》(1765年,但因北美殖民地中斷與大英帝國的貿易活動而在翌年被迫廢除)、《湯森法案》(1767年)、《茶法》(1773年) 和一系列的《強制法案》(1774年)等,激起當地商人的抵抗情緒。

而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可歸咎於舊政權(Ancien régime)內部的財政赤字問題。歷史學家Joël Félix指出,戰爭頻繁和非彈性稅制乃是主因(ed. Campbell 2006,頁35)。在路易十五的時代,法國在法國-印第安人戰爭(亦是七年戰爭的一部分,1754年-1763年)耗費甚大(且未能成為獲勝的一方)。而路易十六的財政總監雅克·內克爾(Jacques Necker)以舉債的方式支援美國進行革命戰爭,結果連同利息為法國帶來超過的10 億6,600 萬里弗爾(注:1里弗爾=1磅白銀)的債務(Doyle 2002,頁67-68)。另外,Linda Frey和Marsha Frey合著的 《The French Revolution》(2004,頁2)點出,收入和資產較多的貴族和神職人員竟可得到各種形式的稅務豁免。在1780年代,路易十六企圖改革財政制度。但由於問題根深柢固,加上保守派阻撓改革,最終導致政府無力回天。

北美殖民地經濟崛起v舊政權晚期民不聊生

另外,美國革命戰爭與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夕的國內經濟狀況不盡相同。在1770年代,北美殖民地經濟發展蓬勃。不少殖民地商人希望擺脫大英帝國的經濟枷鎖。Marc Egnal 和 Joseph Ernst在學術論文《A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1972,頁20)指出,由各北美殖民地在法國-印第安人戰爭後,積極地推動國內工、農業發展開始,早已埋下它們與大英帝國爭奪經濟主權的伏線。事實上,由殖民地兩次以杯葛英國商品的方式,分別回應1765年頒佈的《印花稅法》和1770年波士頓大屠殺事件,1773年12月16日發生的波士頓茶葉事件,以及1774年9月5日,12個地區的殖民會議在費城建立大陸議會回應英國頒布的《強制法案》可見,宗主國與美洲殖民地雙方在經濟層面的矛盾日深。發生於1775年4月19日的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只是催化劑,美國革命戰爭本來就無可避免。

然而,在1780年代,法國宮廷生活極度奢華,民間經濟活動卻萎靡不振。地主欠收加租、農民入不敷支的情況頻生。另外,國內設置的關卡不但局限了國內貿易活動的活躍程度,而且令國內貨物的流動性大減。在法國大革命前夕,國內多處出現農業失收的情況,加上1788年冬天法國處於嚴寒狀態(Doyle 2002,頁401) ,導致1789年食品價格大幅上升。例如麵包的價格便上漲了1.5倍 (Hibbert 1980,頁12-15)。專攻18世紀法國的著名修正主義歷史學家William Doyle在《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2002,頁401)一書扼要地道出,群眾支持革命起義是建基於「新政權能夠提供廉價麵包的假設。」

政治影響力跨州分的大陸會議v左翼政治意識甚濃的雅各賓俱樂部

然而,若只簡單地追溯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經濟起源,便不能完全勾劃出這兩件事件的複雜性。最少,它們的經濟和政治因素是不可分割的。在政治層面,統領美國獨立戰爭的組織比法國大革命的較為嚴謹。根據Merrill Jensen在《The Founding of a Natio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2004,頁98)一書的記載:「由17世紀在弗吉尼亞州舉行城鎮自治議會[注: 1619年7月30日]開始,各殖民地的立法機關已斷言只應由殖民地人民選擇出來的代表徵收稅項。而從1764年的夏天開始,各立法機關更[向大英帝國]請願,宣稱徵稅是它們獨有的權利。」這意味着英、美的政、經衝突在1760年代已有環環相扣的跡象。發生於1770年代的波士頓大屠殺事件和波士頓茶葉事件更被高度政治化,促使各美洲殖民地團結一致。爆發獨立戰爭前,大陸會議已經成立,由12個美洲殖民地組成。這成為了它們消滅宗主國在其領土範圍內的政治勢力的重要基礎。

而在1770年代至1780年代初,儘管社會各階層對舊政權有着不同程度的不滿,但法國民間一直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抗爭事件。雅各賓俱樂部(Club des Jacobins)作為國內最有政治影響力的革命組織,在爆發大革命前只能凝聚崇尚左翼政治思想的資產階級(主要來自布列塔尼的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代表)。但無論如何,Doyle(2002,頁394)解釋指,爆發暴力革命的另一主因是貴族捍衞自身的既得利益。那些保守的貴族不僅阻撓皇室的財政改革(ed. Campbell 2006,頁36),而且反對資產階級、城市平民、農民等第三階級擁有更大的政治參與權,惹起後者的強烈不滿 (Kreis 2000) 。結果,後者退出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另組國民議會(Assemblée nationale),並於1789年6月20日網球廳宣誓(Serment du Jeu de paume),為法國大革命掀開序幕。簡言之,法國大革命的政治起源有兩方面。一方面,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對保守派貴族的仇恨和不信任與日俱增(Doyle 2002,頁394)。另一方面,路易十六的財政改革出現兩邊不討好的情況。於是,新晉的貴族和保守派均不願擁護舊政權,導致它在1789年後迅速地土崩瓦解。

北美洲殖民地各階層團結一致v法國的嚴重階級對立問題

縱然社會瀰漫着政治不滿的情緒,爆發革命也不是必然的結果。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反對派能在缺乏巨大社會影響力的情況下進行大規模的革命運動。因此,如要印證政治不滿情緒能轉化為美國革命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動力,探究兩件革命事件的社會起源是必要的步驟。在社會層面,當地的士紳、律師、商人和富農等是美國獨立戰爭的主要組織者。隨着美洲殖民地的經貿活動日益繁盛,他們的社會地位有大幅度的提升。他們不但獲得大量的財富,而且擁有不可低估的社會動員能力。這批社會新貴起初雖然並無意徹底消滅大英帝國勢力的意圖,但他們抵抗後者強徵賦稅的攻勢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對大英帝國的威脅性亦與日俱增。於1760年代成立的自由之子(The Sons of Liberty) 、1770年代成立的費城茶黨(Philadelphia Tea Party)、波士頓茶黨(Boston Tea Party)、切斯特敦茶黨(Chestertown Tea Party)、伊登頓茶黨(Edenton Tea Party)等便是顯例。自由之子對廢除《印花稅法》一事功不可沒。而各地的茶黨除了成功地利用《強制法案》醞釀殖民地反英情緒外,還為組織民兵武裝提供大量支援,成為了爆發美國革命戰爭的關鍵。這可見北美洲殖民地各階層在反英一事上團結一致。

但在1880年代的法國,社會各階層的對立問題嚴重,例如一些沒落的傳統貴族不屑與新晉的貴族、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和富商等相提並論。然而,由於舊政權的腐敗程度越來越嚴重,所以各個階層紛紛站出來,保障自身的利益。毋庸置疑,各階層有不同層次的政治和經濟追求。這令他們不如想像般團結一致。然而,即使每個階層都只是孤軍作戰,也可以成為各種強大的反對勢力。例如貴族可在必要時成為舊政權推行改革的政治阻力,大量湧入大城市的工人和農民足威脅軍隊等。著作《The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Problems in Focus》(ed. Campbell 2006,頁113)則提及:「中產階級(les classes moyennes)注定要在革命中擔當領導的角色。」不過,這又關乎到此階層的意識形態問題。至於此說法是否成立,可在後段再加以闡釋。

北美洲殖民地日益崇尚經典自由主義v法國「去天主教化運動」

探討意識形態對爆發美國革命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貢獻亦是至關重要的。雖然意識形態某程度是由政治、社會和經濟結構衍生出來的,但它同樣主宰着解決政治、社會和經濟問題的方法。無可否認,在殖民地初始出現反英情緒的階段,當地原居民對革命的熱情並不如對改革求變的渴求般強烈(Miller 1966,頁167) 。然而,經典自由主義逐漸成為美國革命的重要基礎。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兩次普立茲歷史獎得主Bernard Bailyn在著作《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1967)分析指,在美國革命戰爭前夕,英裔美國思想家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寫下小冊子《常識》(《Common Sense》) ,大力鼓吹分離和獨立,成功爭取溫和的愛國派加入革命行列。而長遠而言,啟蒙運動和科學革命令知識分子追求獨立思考和邏輯分析。他們於是對君權神授論抱有批判懷疑的態度。這成為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參與革命戰爭的深層原因。

政教分離的思維同樣影響着法國大革命。誠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Roger Chartier在《The Cultural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1991,頁170)中指出,18世紀的法國存在着不少與準備革命有關的基督教教義和制度。然而,革命意識形態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受「去天主教化運動」的影響。新晉貴族和知識分子對貴族主教的不滿延伸至對天主教的不順服。但無論如何,讀者不宜過分高估意識形態對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性。Chartier(參考同上,頁188)承認,在大多數情況下,開明的知識分子都被「異化」。再者,革命口號「自由、平等、博愛」對平民階層而言過於空泛抽象,其影響力亦被誇大。Alan Forrest的著作《The Soldier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1990,頁63)分析指:「不少年青人加入革命軍的主因是尋求擺脫父母權威。有些人面對貧困和飢餓;他們被革命軍較高的薪金吸引着。其餘的則是因生活沉悶或朋友慫恿的緣故而加入革命軍。」這可見大部分非知識份子加入革命行列是基於日常生活,而非意識形態層面的考慮。當然,本文不能排除有部分北美洲殖民地民兵有類似的想法。但整體而言,在爆發革命前,北美洲殖民地的精神領袖和具體目標均較法國的突出明顯。

總結

有關美國革命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分析可被細分為更多的小節。但本文在比較兩者的起源時歸納出幾個重點:在經濟層面,美國革命戰爭源自大英帝國的經濟干預,法國大革命的遠因則是舊政權的內部財政問題。革命前夕,各北美洲殖民地經濟發展蓬勃,它們均想擺脫大英帝國的控制,爭取更大的話語權。法國則出現物價通脹、民不聊生的情況。在政治層面,北美洲殖民地在革命戰爭爆發前已組成了大陸會議,團結各方的政治勢力。但法國最有影響力的政治組織──雅各賓俱樂部──在革命前夕有明顯的排他性:它主要由來自布列塔尼的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代表所組成。在社會層面,北美洲殖民地的士紳、律師、商人和富農擔當着明顯的領導角色。然而,法國在1880年代存在着嚴重的階級對立問題。但由於各階層都面對着一些懸而未決的難題,所以他們對舊政權均有強烈的不滿。他們看似互有不滿但同時把矛頭指向舊政權的態度,導致絕對君主制在短時間內土崩瓦解。在意識形態層面,美國革命戰爭的爆發很大程度上是受經典自由主義的影響。法國大革命則與「去天主教化運動」有關。無論如何,意識形態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都不宜被誇大。不少開明知識分子提出的思想主張過於前衞,故不為當時的人民所接受。而且,不少革命軍分子並不明白革命口號「自由、平等、博愛」的含義。他們加入革命軍時有着各種實際上的考慮。

參考:

Bailyn, Bernard. 1967.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Campbell, Peter R. (ed.) 2006. The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Problems in Focu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Chartier, Roger. 1991. The Cultural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Doyle, William. 2002.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2nd ed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gnal, Marc & Ernst, Joseph A. 1972. ‘A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3rd Series, vol. 29, no. 1, p. 4-32

Forrest, Alan. 1990. The Soldier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and London

Frey, Linda &Frey, Marsha. 2004. The French Revolution.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Hibbert, Christopher. 1980. The Day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New York: Quill, William Morrow

Jensen, Merrill. 2004. The Founding of a Nation: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1763-1776. New York: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Originally published: 1968,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eis, Steven. 2000. Lecture 11: The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e History Guide: Lectures on Modern European Intellectual History (last revised 30 October 2006), viewed 14 August 2014, < http://www.historyguide.org/intellect/lecture11a.html>

Miller, John C. 1966.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