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歷史無限Loop】今晚用app搵順德「媽姐」煮飯?香港家庭傭工小史…

【歷史無限Loop】今晚用app搵順德「媽姐」煮飯?香港家庭傭工小史…

在香港,超時工作是大部分打工仔的生活日常。一項調查發現,香港是全球工時最長城市,每周平均工時超過50小時。香港人常為缺乏時間照顧家庭而苦惱,尤其是30至59歲年齡層中需要同時照顧父母及子女的「三文治一代」。

長者安居協會近日推出「賽馬會好手易配同盟計劃」app,希望透過家居服務配對平台,為市民提供長者家居照顧、陪診、復康訓練及家居清潔等服務,同時讓本地照顧員和家務助理更容易尋找合適工作。

回想過去,與今天的家庭傭工相比,昔日的家傭流動性和工作機會選擇真是大不同。

早在十九世紀末,「打住家工」的女傭多受僱於香港的洋人家庭,而當時香港還流行「妹仔」買賣,到二十世紀初港英政府因人道理由逐步取締,而「媽姐」亦漸成主流。

那「媽姐」是誰? 1920年代,日本絲綢生產工業化,順德繅絲業迅間衰落。當地一些本來以繅絲為業的女性為維持生計,紛紛到香港或南洋(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澳門等地當女傭,而這些梳髻或扎大鬆辮、穿白衫黑褲木屐的女傭就稱為「媽姐」。

「媽姐」不一定來自順德,也不一定是梳起唔嫁,但大多是。「媽姐」掌管家中大小事務,且廚藝了得,而大戶人家更分工仔細,可同時請10個媽姐,洗熨、煮飯、湊仔、打雜,而「近身」(僱主身旁侍奉)為最高級。

昔日做「媽姐」太多無與雇主簽合同,理論上可隨意跳槽,但實際上很多「媽姐」不是打份工,而且相當忠誠,一生為主,更對少爺小姐猶如一位母親。

到七十年代,香港工業逢勃,為求自主及更好工資,很多女性紛紛到工廠工作,不再當家傭,同時工作了多年的「媽姐」都陸續退休,加上時代變遷,令鄉下「媽姐」出現斷層。

適時菲律賓女傭大批輸入香港,她們的薪金較低,僱主們都轉向聘請外籍女傭。當然,政府輸入外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想吸引持單程證的內地人來港當家傭多年後會自動成為永久居民,增加本地人口。

今日香港的外傭數目多達350,000人,當中菲律賓及印尼女傭大概各佔一半,而她們對香港社會發展的貢獻,尤其是「解放」婦女讓大部分人可出外工作,舉足輕重。今天很多家庭不論住淺水灣或天水圍公屋,都會請外傭,相反舊時生活較富裕的家庭才可請「媽姐」。

所謂歷史無限loop,回顧過去一世紀,不論是「媽姐」、菲傭、印傭,以至「鐘點」和家務助理,女性到陌生人家庭工作都大多是自力更生,養活家人的故事。

無論是當雇主的還是當家務工的女性,面對照顧家庭的任務, 當中苦樂,同樣是不足為外人道。希望長者安居協會的家居服務配對平台能幫助家庭照顧者更輕鬆地尋找合適服務減輕負擔之餘,也能幫助基層婦女更容易找到合心水的工作。

原文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