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金判坤重用歸化兵害了「本土」嗎?

金判坤重用歸化兵害了「本土」嗎?

香港男足主教練金判坤上月底辭去職務,返回韓國出任當地足總要職。回顧金判坤復任港隊主帥的這4年多任期,他的第一個重要任務是2015年亞洲盃外圍賽。當時港隊的成績和一般球迷賽前想像的沒有太大分別,以1勝1和4負的成績位列小組第三。唯一勝仗是在主場擊敗越南,而兩次對陣被視為亞洲一線的烏茲別克,則先在作客踢成平局,主場力戰至末段始被兩次攻破大門吞敗。至於兩遇阿聯酋則幾乎是「冇得打」,主場和作客皆負0:4。

後來發生的事,就算不是足球迷也知道。到2018年世界盃外圍賽,中國足協的一張海報無意中激發了港足熱潮。如果主客都能擊敗不丹同馬爾代夫是早就可以期望的,先後於深圳和旺角都守和中國隊則顯然是意料之外。論場上的發揮內容,主場對卡塔爾能在落後3球下追回兩球那一仗,或許其實比兩和中國隊更令球迷刮目相看。總而言之,港隊在金判坤麾下踢出令香港市民激動無比的足球,不但令港隊得到了30年來未有的公眾關注,也使他自己成為香港家傳戶曉的人物。

圍繞歸化球員的3類爭議

但港隊熱潮之下卻仍有對金判均的質疑之聲。尤其是港隊在東亞盃外圍賽和亞洲盃外圍賽均未見有突破性成績,「KIM OUT」的輿論開始愈來愈多。有球迷不滿金判均的戰術和佈陣,認為以現時港隊潛在人腳,成績可更上一層樓;另外也有人對金判均大量起用歸化球員感不滿。歸化球員在近十多二十年已是國際足球賽常見現象,但有關爭議在世界各地卻尚未終止。圍繞歸化球員的爭議和質疑主要有3類。

第一類爭議是卡塔爾現時要面對的。忠實的足球迷其實都清楚,世界盃早已不是世界足球最高水平賽事。但世界盃以至各大洲的國際賽仍能吸引無數球迷以至非球迷,就是因為它與球會比賽不同,金錢不能為你買到最優秀球員。像剛當選利比里亞總統的前世界足球先生韋亞,就因為生於足球弱國而終身無法在世界盃決賽周場上馳騁。韋亞的國際賽歷程當然教人惋惜,卻也是國際賽魅力所在。如果像卡塔爾那樣刻意大量引入歸化球員以短時期提升實力,就是在破壞國際賽的獨特吸引力了。

不過香港與卡塔爾不一樣。後者的歸化球員不少真的是因為歸化政策才移居當地;而香港的歸化球員則主要是得到香港球會長期聘請,住滿7年才取得歸化資格。他們願意長期在港生活,當然與香港本身是一個富裕且安全的大都會有關。但他們終究不是由香港足總主動積極「買」回來的。港隊出現大量歸化球員,其實是一群足球員離鄉別井尋求機會的結果。

而第二類和第三類的爭議都與何謂「本土」有關。不同地方的歸化球員經常要面對的質疑是,他們是否真的有資格代表當地。這類型質疑通常不牽涉法理上的代表資格問題,而是針對族群、文化、愛國心等。簡單來說,即是歸化球員是否「真」的是當地人的問題。除了歸化球員外,像法國隊的非洲裔球員就算是在法國本土出生和長大,法國右翼勢力也不時就此問題大做文章。幸好在香港,就算不同形式的排外情緒近年都有升溫之勢,多族群的香港隊較少受到來自這方向的攻擊。或者我們要感謝中國足協那張海報,令更多球迷知道族群或者原居地不是一個可以胡亂用來開玩笑的議題。

至於最後要討論的爭議,則是一些本地球迷抱怨的:歸化球員奪去了本地長大的球員的機會。這種想法背後的邏輯並不難理解。平時大家討論輸入外地人才或者外勞時,不時也會有這種帶着「保護主義」元素的反應,將外來者與「本土」利益對立起來。

在其他行業輸入外地人才,未必會直接減少本地人在該行業的機會。但一支足球隊同時最多只能有11人上陣,參加國際賽的香港男子足球代表隊也只能有一隊。在一個位置用了歸化兵,就意味着一名本地出產球員的上陣機會減少。去年足總派出全華班出戰省港盃,賽後年僅23歲的顏樂楓曾說「我自己唔知係咪最後一次代表香港隊」。這句話或許反映了,顏樂楓明白在歸化兵湧現的情况下,就算被視為同齡中其中一名最優秀的本地華將,自己在「大港腳」席位的競逐中根本沒有穩勝把握。

雖然我們不可能將金判坤麾下港隊的進步完全歸功於歸化球員,但無可否認的是,歸化球員確是增強了港隊實力,令港隊有能力與牌面上比自己強大的亞洲球隊周旋。單以港隊的表現和成績來論,歸化球員不但為香港足球作出了貢獻,也為港隊球迷以至公眾帶來了難忘的喜悅和興奮。

怎樣才是真正本土利益 不易說清

當然,港隊的即時戰績,或者是看台上球迷的反應卻不是足球的全部;土產職業足球員因為歸化球員湧現所受的影響,或許才是更值得關注的。不過歸化球員與土產球員的關係,也不一定是純粹的零和遊戲。例如球迷在過去一年見證了陳俊樂和黃威兩人的迅速成長。他倆能有這麼快的進步,或者與港隊中的歸化兵帶來的競爭和衝擊有關。由此可見,歸化球員或會窒礙部分土產球員的成長,但也有可能成為帶動土產球員提升和進步的動力。

一些球迷質疑金判坤起用太多歸化球員,是為了土產球員的成長機會;反對此論調者則強調歸化兵為港隊在國際賽上帶來的貢獻。兩種對歸化球員南轅北轍的態度卻都是以「本土」的情感為出發點。但正如本文所強調,歸化球員湧現會令香港足球出現不同贏家和輸家;就算是土產球員,當中難免會有人因此少了提升實力的機會,但也會有土產球員因此受惠。因此怎樣才是真正的「本土」利益,其實不但不易說,甚至根本不可能說得清楚。

搞好香港足球 「好」的內容是什麼?

金判坤辭職了,「KIM OUT」也不再是話題。但在可見將來,不論誰出任港隊教頭,都難以想像港隊出戰正式國際大賽時會沒有歸化球員的身影。除非香港聯賽走「鎖國」路線,全面封殺外援、國援,否則歸化兵也很有可能長期在港隊中扮演重要角色。無論是只強調「有能者居之」而忽略了土產球員的成長問題,還是只為土產球員少了機會而不滿歸化兵「搶」走土產球員位置,都只是對歸化球員現象的片面反應。歸根究柢我們要問的是:

我們想搞「好」香港足球時,到底「好」的內容是什麼呢?港隊在國際賽的成績有多重要?本地青訓體系能栽培出多少出色球員,又有多重要?

不搞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不釐清香港足運應走的方向,我們就難以對歸化球員帶來的好壞影響作合理評價,進而提出適當對策令正面影響更好、負面影響更少。

原文刊在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