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給我一個道歉》由定型走出定型

《給我一個道歉》由定型走出定型

一如影片介紹,《給我一個道歉》表面上以兩人在日常的爭執展開,在法庭戲包裝之中實際上要談的,卻是黎巴嫩在地情景之中,不同族群的衝突。首個鏡頭就是基督黨的集會(還先由黨魁角度出發,接着才看到群眾及作為群眾一部份的主角Tony)、又以抽離於兩名主角的市景航拍、都市群眾作結,其想探索大議題的意圖不可謂不明顯。

我最欣賞《給》的,是影片其實有嚴謹的、對黎巴嫩以至阿拉伯世界政治及矛盾的梳理,而且是由在緊密劇情之中讓我們見證事態如何越滾越大、幾乎不可收拾。角色之間不論民族、政治、宗教以至階級的矛盾,基本上都是以故事,而不是由角色之口「告訴」觀眾。

例如電影初段兩位主角初次衝突,觀眾似乎看到事情全貌(居於上層的Tony清潔陽台,鏡頭一轉Yasser被水淋到,再轉Yasser看見水渠的主觀鏡頭,繼而就是口角了),此時我的觀感,是安居中產、偏向保守右翼的Tony趾高氣揚,堅持要被淋後強裝水渠的Yasser道歉。隨着故事推進才知道各有前因,用法庭劇舖陳,一步一步越揭越深,真是各有前因。

電影片長近兩小時,完成第一次審訊戲之後,才不過是第一個小時,故事繼續展開,接下來的劇情,如審訊、如事件的升級,令Tony和Yasser的角色更複雜。他們的「前因」是甚麼?他們的角色為何是我們所看到的樣子?這些角色隱藏自己過去的動機明顯不過而在創作者的控制下逐步揭盅,法庭戲父女對陣,倒成了挖掘「真相」的戰場。中間對觀眾所知的調度控制、對角色觀感的逆轉,令我想起較早上映的《監護權爭戰》,但當然《給》的命題要大得多。

(又,初看覺得《給我一個道歉》有點「頹譯」,不過觀影過後倒覺得,似乎難以找到更好的譯法了。)

以立場分明的展示及張力開展故事,發展下去,卻才知原來大家殊途同歸,各自同樣同時是「加害者」「受害者」兼有,而在地的阿拉伯諸民族矛盾及地緣政治,是兩人誤會的爆發點、也同樣是事件事態走向不可收拾的原因——群眾同樣因為各種經歷、導致他們各自走向不同的政治立場,最終在衝突中繼續為仇恨寫下新一頁。我欣賞《給》這種「現實」的複雜呈現,沒有受困於政治正確。

明乎此,結局豈不確是太過理想?即便在個人層面上「和解」,群眾的衝突與更深層的歷史政經矛盾依然,尚待更多(如電影故事中的)偶然事件,更新着仇恨,直至下次更大的爆發。

作者Facebook Page
作者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