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撐填海的環保人士

撐填海的環保人士

曾到過南北兩極和珠穆朗瑪峰的探險家李樂詩,一直有做環保大使的工作。近日她卻撰文力撐團結香港基金的填海大計,立場由倡議保育一下子轉為支持破壞自然生態,那種荒謬程度,比得上環保組織突轉軚贊同在北極開採石油。

筆者並非環保人士,未至於任何情況下都反對填海。但觀乎團結香港基金的東大嶼人工島填海方案,不單要耗費幾千億公帑,對環境造成無可修復的破壞,更重要的是,在其大量宣傳文稿和廣告片段中,都提供不到堅實理據,論證如此大規模填海之必要性。它反覆強調土地供應不足的論調,整套推銷術語已被不少學者和民間團體拆解(例如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的《我們不缺土地 缺的是策略規劃》),今次由李樂詩出面加持,除了押上其公信力,說法了無新意。她在文中所持的理由,與團結香港基金的「香港土地不足問題人所共知」是同一樣貨色,都抽空了現實世界的脈絡,毋視政府縱容地產商囤地、惡霸佔地和熱錢炒賣樓房的行為,只是一味誘導人相信增加土地供應,便萬事大吉。

李樂詩以自己覓地建博物館的艱難經歷為例,對香港數以萬計文化藝術工作者缺乏發展空間感冤枉。所以她支持「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透過填海增加2200公頃土地,期望日後人工島預留一定面積土地推動本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她支持填海,但實際上填出來的土地怎樣用都只是訴諸個人的良好願望。

如果她是真心為年輕人著想,那她應該先做多些研究和資料搜集,了解一下活化工廈政策趕走過多少藝術工作者,以及當年西九填海300 多公頃,為何最終變成地產商樂園,新舊兩區被刻意分割開。根據當年《全港發展策略》及《都會計劃》,原本的規劃方向明明是九龍西舊區的延伸,以改善佐敦至荔枝角居民的整體生活質素,包括降低人口密度、增加優質公園用地等為目標,為何政府後來沒有履行對九龍西居民的承諾呢?李樂詩博士認為填海得來的土地會幫到年輕人,但根據政府往績,她究竟信心何來?

說到底,李博士撐填海,也不是沒有教育意義,至少公眾可加深認識這個環保大使的思想水平。原來她花那麼大力氣去建造極地博物館,除了紀錄其威水事蹟,更讓各界人士,尤其學生,了解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只不過,所謂環保意識,可能只是去到用少些膠袋便感到為地球先生出過力的地步。不是以節約和簡樸為本,不是把人視為自然生態一部分,共榮共辱,相反,自以為人類是地球主宰,為了滿足慾望可任意妄為,移山填海視若等閒——環保成這樣子,都可謂拓闊了人們的想像。中大在氣候變化博物館撥出地方,褒揚這樣的一個環保分子,那些因填海而枉死的中華白海豚在天之靈,更不知有何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