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為何38位經濟學者不可靠?(一)

為何38位經濟學者不可靠?(一)

十一月六日,以王于漸、雷鼎鳴和宋恩榮為代表,總共有38名經濟學者發表聯署聲明,支持政府「明日大嶼」填海方案,並以「上佳的選擇」來形容。 學者走出象牙塔,就社會議題發表己見,不管立場如何,只要有水平,都值得鼓勵。現今世界複雜無比,專家學者耗費大量心力於特定範疇内,鑽研多年,理論上會有過人之見,助公眾解惑,從而更認識自己所處境況,尋找應對之道。今番38名學者卻做了一次惡劣的示範,不單無助於化解社會矛盾,更犯上濫用權威的謬誤,有違學者應有的嚴謹態度。

《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主持陳聰於《38位經濟學者聯署何嘗不是「立場先行」?》一文中,指出這些學者多個「不嚴謹」的地方---只說利益而不談弊處,只放大效益而無視風險---並曾嘗試接觸王、宋這兩個發言人以外,其他有份聯署的學者,希望加深了解。可是,他得不到學者們的積極回應。照道理,有本事當學者,決非盲從附和之輩,若然對「明日大嶼」所知有限,是不會貿然支持。既然有傳媒不滿意發言人的答覆,希望找其他有份聯署的學者補充,他們沒理由冷淡看待,不把握機會助人家釋除疑團,這實在說不過去,違反了他們挺身而出的初衷。莫非他們根本無貨賣,當初只是跟大隊簽名?

事實上,這篇聲明題為《「明日大嶼」願景:成本效益的上佳選擇》,與王于漸、宋恩榮於二零一八年十月三十日的信報文章同名,前者是後者的濃縮版,頭兩段更幾乎搬字過紙。綜合以上這些客觀事實,有理由懷疑,不少有份聯署的學者對「明日大嶼」根本不甚了了,只是基於畀面王、宋二人,或一些不方便說出口的理由,便以學者光環加持,並非憑嚴謹的學術證據支持如此勞民傷財的大型填海項目。

那麼,38位學者的聲明有何問題?姚松炎在《明日大嶼人工島的商業用地賣地收入估算》有獨到分析:「這麼多的經濟學者只做些加減乘除的財務計算,而沒有應用經濟學的邊際理論來分析賣地收入,忽略了有關供應上升對土地賣價的影響。」這實在非常諷刺。屬於38位學者的學術範疇,他們交不出合格的功課,相反,在土地政策、環保、城市規劃等這些不是他們所屬專業的領域,他們居然可以毋視有關專家的逆耳忠言和反建議,越俎代庖,冒充權威下定論,例如:「現有方案已經在可行的範圍內把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低」,究竟38位經濟學者是基於自己哪些科學研究而推出這個結論的?中大地資系客座教授林超英批評東大嶼填海建人工島「逆天而行」,面對海平面不斷上升,建島是在製造潛在的災難。請問這38位學者,你們是從亞當•史密斯、凱恩斯抑或佛利民身上得到靈感,因而判斷林超英是杞人憂天的?

38位學者在聲明中提到:「如果政府要收回新界的棕地或農地以作新市鎮發展用途,按政府最新的收購價,每方呎最高達 1350 元。根據慣常做法,政府還需要為農作物和其他損失多付 25%的補貼,即近 1700 元,比填海的成本更高。」除了本土研究社和姚松炎俱提出過有力的反駁,規劃署前助理署長伍華強也提供過一個解決香港土地供應的「終極方案」,強調政府作為地主的角色(可參考《一個解決香港土地供應的「終極方案」》第31條:香港實行「有年期限制的土地批租」制度,政府是土地的大業主(Landlord and Lessor),然後透過不同方法,將土地批租給承租人(Lessee)。所有批租土地都有年期限制,都有到期的一天。透過改變現時土地管理制度,此方案可即時改變新界農地的「預期價值」,促使有大量農地的業主提早退租,把農地業權歸還政府,粗略估計有八千到一萬公頃。

這樣做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成本遠比填海少,法理上被挑戰成功的風險亦相當低。38位學者在認定「明日大嶼」是「上佳的選擇」前,可有認真研究過伍華強的「終極方案」呢?有份聯署的何濼生教授在NOW TV節目中說,「明日大嶼」有助政府建立土地儲備,以便和地產商談判,但伍華強的建議不是更有效地令囤積居奇的地主讓步嗎?你們有甚麼實證研究結果,足以理性說服市民,在關乎重大公眾利益(而非地主囤積居奇的私利)的前提下,伍華強的「終極方案」及不上你們口中的「上佳的選擇」?

自己不是專家,卻假扮是,(在客觀效果上)是利用「經濟學者」的銜頭混淆視聽,令那些崇拜權威的人想當然地相信他們那一套,使公共輿論靠向他們那一邉。作為政治化妝師,耍這種手段迷惑人心,並不出奇,但貴為學術殿堂的重量級人馬,用這種濫用學術權威的伎倆,幫政府做推銷員,便未免可悲。更諷刺的是,自己所為如政客,卻反過來指控據理力爭的一眾反對者:「立場先行」、口號情緒化、「甚至流於煽動民情的民粹政治操作」,所謂賊喊捉賊,便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