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醫管局高層有幾無能?

醫管局高層有幾無能?

公院「爆煲」‭,市民及醫護人員齊聲討。醫管局開會研究對策,據聞會整合成員的意見,向政府提交建議。食衞局局長陳肇始表示,資源方面,政府盡量配合。從傳煤引述的會議內容,我們可見到會議討論的重點,放在怎樣增加應急的資源和人手上。

頭痛要醫頭,當然可以理解,但要明白,醫護人員壓力超標已非首次。林鄭去年向醫管局額外撥出五億元應急,聘請額外人手分擔醫護的文書工作,以及聘用兼職以紓緩前線的緊張情況。(據《眾新聞》報道,醫管局花$2億聘「炒散」護士,食衞局前局長高永文任董事公司中標袋$1億)。她當時稱,五億元額外撥款,旨在令醫管局有更多子彈採取短期紓緩措施。

今年她再增撥五億元,則是為了展示對前線醫護人員的關懷。護士協會副主席楊綺雯接受《鏗鏘集》訪問時卻指,外判同事只能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工作,例如換片、餵飯等,只因今天這同事來上班,明天可能不來,視乎中介公司的決定。由於這種不確定性,所以她們不會交重要的工作予外判同事。這多少反映額外的資源用不得其所,無法真正解決前線醫護人員過勞的問題。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在《有人說,政府有錢,為何給了錢不能解決香港醫療問題呢?》中指,「香港政府已經給了醫管局600多億、28,000張床和76,000名員工,醫管局卻年年說不夠錢、不夠人。」,「醫管局拿了資源,重點不是放在內科、兒科、急症室等急需人手的部門。醫院管理局未能好好管理醫院,是管理的問題。」根據《鏗鏘集》在2000年的報道,當時的醫管局一年行政費用已高達2億7000萬,高過28間政府醫院每年經費。換言之,醫管局行政人員支出與表現不相稱,已經有悠久的歷史。這段期間,一班年薪高達五、六百萬,在醫管局有8.4億赤字的年度仍然加人工的高層,受到千夫所指,可謂活該:

(1) Now新聞台報道,醫管局員工成本上漲幅度與醫護人手增加不成正比,醫管局總辦事處的人手十年間增加了八成六,由1,200人增至2,200幾人,被前線醫護質疑總部行政人手膨脹。醫管局解釋,其中有近千人屬資訊科技部門,希望透過電子化減省前線醫護的工作。但事實證明,醫管局電子化的成效距離目標很遠。

(2) 2010年《鏗鏘集》之《能醫不自醫》,威爾斯高級醫生梁家騮批評,醫管局並無人力統籌政策去計算所需人手,純粹基於有幾多資源而定,並非按服務需求去決定需要幾多人手。九七、九八年,無錢請人,便說醫生過剩,每年有幾十至一百個新註册醫生不獲聘用。

(3) 護士劉凱文指,醫管局上年獲政府撥款5億有一半未用盡。原來不少病房及部門經理擔心撥款無以為繼,向申請者諸多設限,為醫管局荷包好好把關。他又批評醫管局總部人手過度膨脹,對紓緩前線毫無幫助,因為醫管局總部絕大部分聘請月薪十幾萬高層如總監、高級經理等行政人員。

筆者在《醫管局不能推卸的責任》中,認為醫管局元老級領導楊永強難辭其咎,但他居然無認真檢討自己的責任,還出來指指點點。其實,近日出來做「評判」的還包括醫管局前主席胡定旭。他接受傳媒專訪時表示,政府當年建議在啟德發展區興建醫院,最終決定先建兒童醫院,而非急症全科醫院。他不同意政府這個建院的先後次序,認為那時政府採納他的建議的話,現時已增加了約2000張病床。言下之意,政府要為目前醫療困局負上比醫管局更大責任。有趣的是,曾任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的梁卓偉,巧合地在近日批醫管局官僚。到底是醫管局抑或政府的過錯更加大,交由讀者定奪。筆者在此僅提供多一些資料:

(a)《鏗鏘集》之《能醫不自醫》(2010-10-03)訪問當時的醫管局主席胡定旭,他接受訪問時說,會盡他的所能改善醫生的工作環境和時間,令醫生繼續留下來替醫管局服務。

(b)《鏗鏘集》之《睇病難》(2017-10-09)訪問羅智峯醫生,他在08年曾聯同一群醫生開記者會,控訴診症時間不足,醫管局當年答應請大學研究合理診症時間,但報告無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