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餘波理論

餘波理論

筆者在十月五日發表文章《運動正在降溫》。這說法在昨晚(十月十三日)面臨最大的挑戰。因為,在這個周末裏,大批青年響應網上號召,上街抗議。在這之前發生了十五歲女孩浮屍命案和中大女生挺身控訴警暴,這兩件事能夠激起群眾情緒強大的反彈,讓社會公眾普遍產生猜疑、恐懼和不安,令運動的發展變化莫測。但這還是不足以解釋10.13的規模之大.

經濟指數
恒生指數反映投資者信心,它雖然不能預測政治的全部,但可以客觀地反映對政治局勢的評估。恒指在十月九日跌至谷底,隨後不斷上升。可見,財務分析員預計巿道開始復甦。

10.13大衝突
10.13的主要衝突場面是商場、交通等受到大規模破壞,警方也改變了策略出動便衣,針對性地追捕示威者。這天的被捕人士應不少,而其激烈情況也是近期少見。

巿民一般地看不到大型破壞可帶來任何政治上的正面目的,因而長遠而言,局勢再混亂下去,這樣的運動將難以為繼。

反送中運動曾積聚強大民意,十月一日是一場總的對決,十月十三日是一場強大反彈。

可以用一個形象比喻,在巨浪衝擊上海岸之際,第一個波浪的波幅最大,之後再湧上岸的幾個餘波,會逐漸減弱。

評論員文章
正是在這階段,香港出現了不少檢討性的文章,然而,給人的印象仍是太遲太少。相反,筆者留意到一篇來自馬來西亞的當地評論的文章頗有啟發。該文的觀察提到馬來西亞的非華裔人士,對香港近期的事情並不熱衷,主要是覺得與己無關。而華人則兩極分化。他們遠在海外,依靠的是合乎各自立場的媒體,他們的取態相當複雜,當中夾雜著各自的階級利益,藍絲尤甚。

羅生門
日本電影羅生門討論了如何表述事實,在同一件事情上,不同的當事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觀察和描述。香港人正是因為處身於事件的漩渦中,當局者迷,很難看清和解釋情況,普遍地感到無助和疑惑。一般藍絲和黃絲,若還能在同一群組和平地討論的話,也只是不停地轉帖各自版本所描述的事實,他們並不比身處局外的馬來西亞華人更能理解事實真相。

反送中運動存在大量的不公義。這點是黃絲和藍絲都認同的,只是各自所留意和認知的內容不同。究竟事實真相如何,可能如三十年前的天安門事件,長期被湮沒。可是事實本身往往在激烈事變中不重要,影響不到事態發展。

但無論如何,這場運動何時結束?如何結束?如何轉化?是所有香港人共同關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