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政府在推展基層醫療還是政治酬庸?

政府在推展基層醫療還是政治酬庸?

兩年前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前任副院長佘雲楚教授編著的《醫學霸權與香港醫療制度》可說是一石激起多重浪的傑作,筆者也在此撰文表達欣賞(〈認真反思香港的醫學霸權〉,2017年7月7日)。它全面、仔細地審視本地醫療制度如何孕育出沽名釣譽的「醫學霸權」,分析了它如何操作,如何以維護病人利益為名,維護醫生特權為實。香港醫療制度老大難的問題,在醫學霸權所促成的醫醫相衞的制度之下,卻變成了大量醫生敷衍塞責的遮羞布。該書為大家帶來十分重要的角度和證據,認真審視現行醫療制度和醫療霸權的關係,為香港醫學界的多年沉疴重新把脈。據悉,該書的銷量和口碑俱佳。

佘教授最近捲土重來,為香港醫護制度另一個老大難的問題把脈:長期積弱的基層健康護理服務。對人類的健康而言,「預防勝於治療」是淺白道理,偏偏現實上香港政府治下的香港醫護制度始終以醫院為核心,絕大部分公共醫療衞生撥款都去了醫院管理局,廣大市民一直缺乏多樣的保健和預防疾病相關的服務,跟全民健康的理想背道而馳。《香港基層醫療健康護理服務:願景與挑戰》相信是近年來比較全面地對這嚴重缺失進行研討的文集。

也許是珠玉在前吧,筆者對《基層醫療健康護理》是略感失望的。跟《醫學霸權》比較,《基層醫療健康護理》加入了更多相關領域的作者 ── 前者是清一色的學者,後者除了學者,還有醫護專業人士、官員、社工、議員等等。這是不是就自然會擴闊了我們對反思問題的視野呢?視角是開始,最終還是依賴作者們的研討是否富於批判力。結果,除了佘教授本人的「導論」之外,筆者幾乎讀不到多少篇文章的批判力可以跟《醫學霸權》的各篇比擬。各個專業領域的作者似乎著力於「推銷」自己在這個終於獲得政府資助的「新工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從而分得杯羹,而較少去追究過去政府的缺失對老百姓健康所做成的損害,以及未來來撥款降臨時所面對的挑戰與風險。政府官員的官腔不用多「柴台」了,新近獲得政府鉅額撥款在葵青區開辦社區康健中心的周奕希,文章就彷彿是對自己組織和要經營的中心的詳盡宣傳單張。

其實在不同政策範疇都經常看到這不幸現象:政府鉅額撥款到臨之時,往往也是沽名釣譽甚或利益分配的開始。荒廢多年之後,基層醫療總算得到現屆政府「垂青」,計劃在全港18區開設以億元預算計的社區康健中心。可惜「落筆打三更」,傳媒馬上揭發相關政府高官原來跟率先中標的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的關係千絲萬縷(例如食衛局局長陳肇始竟然是榮譽贊助人),而且團隊的領導大都是醫管局高層和公立醫院資深醫生,更別說主席周奕希是從民主黨轉軚投入建制的著名成功案例之一,在在都令人憂慮這些所謂基層醫療機構是不是社區化的「白色巨塔」,延續「醫學霸權」在公立醫院以外「搵真銀」或者退休俱樂部?抑或是政治酬庸的工具?基層醫療在上個月發表的特首新一份施政報告成為亮點之一,但網上媒體就廣泛流傳將會是下一個社區康健中心(是深水埗嗎?)「內定」中標者又是公立醫院醫生經辦的團體,是陳肇始與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推動林鄭月娥政策的「白手套」,所以獲得獎賞云云。大家當然我不希望這是不幸言中,但由於利益輸送之嫌跟上一個中心的案情太相似,不能不讓大眾側目,良心傳媒也不能不細加監察。戮破醫學霸權、維護程序公義、認真打造基層健康護理服務,理應一絲不苟,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