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何偉航:康復路漫長 請聆聽持份者心聲

何偉航:康復路漫長 請聆聽持份者心聲

撰文︰工黨常委、西貢區議員何偉航

人生中的高山低谷、際遇不同,患病受傷,從來不是人生計劃一部份,但經治癒後,未來生活卻可以「打算」,而這個「打算」,特區政府絕對有責任及有份參與。

今次「香港康復計劃方案」研究顧問團隊為了建立坊間共識,進行公眾諮詢,實是個很好的機會,讓廣大市民共同思考,香港康復者未來需要一個什麼的尊嚴生活。專責小組提出近200頁的策略建議,本人則就部份內容提出建議。

傷殘津貼隻字不提 

康復計劃不能離開討論現實生活。

長期病患者生活上實在需要經濟上支援,除了經常提及的紓緩藥物、增添或維修無障礙暢通設備外,更是考慮令每個康復者重過尊嚴生活的重要因素。社會福利署對改革傷殘津貼制度已經拖延多年,其實傷殘津貼並不是代表長期病患者的額外收入,而是社會整體資源的公義再分配過程。現今社署對「傷殘」的定義仍然乏善可陳,顧問團隊曾提及聽障及視障的定義有所下調,但就肢體傷殘、智障或精神病患者的定義仍然過於狹窄,研究人員必需考慮在傷殘人士數目每年提升的同時,他們現實生活中的需要。

空談殘疾友善工作間有何用?

政府一直聲稱協助殘疾人士就業方面為政策目標,確保所有人有平等機會在市場上參與具生產力及有薪酬的工作,所以早年推出「殘疾僱員支援計劃」,資助僱主聘請僱員時產生的開支。不過一切都是出於僱主聘請僱員之後發生的事,如何鼓勵、甚至法例規定聘請傷殘人士的就業配額,現時仍然是白紙一張。研究團隊會否就公營部門及私人機構的殘疾人士聘請數據及流失率先作出研究,思考具體策略將傷健共融的概念直正注入僱主的腦海中。

無障礙設施一:泊車位

社區中陸續出現適合殘疾人士靠泊的停車位置,但仍然有些位置乏善可陳,例如經常有工程車輛停泊接載貨物、工程地盤中產生的建築廢料放置其中。其實有需要停靠此類車位的人士都極需要大量空間,尤其輪椅人士。固然部份人士出現極自私行為,但的確有更多市民不明白殘疾人士對車位空間的需要,研究團隊可考慮加強公眾教育,及闡明清晰罰則,讓大眾司機明白殘疾人士車位的用途。

無障礙設施二:鄉郊暢達設施

現時新界鄉郊的暢達設施仍然缺乏,例如位於西貢白沙灣漁民新村,仍然存在一條過百級的石梯,年老村民每逢出外覆診或買餸,都是經歷「來回地獄又折返」的煎熬。甚至意外發生時,救護員需入村處理,也只能搬起救傷床,將長者朋友送往醫院。此案例相信只是冰山一角,可見新界鄉郊仍然存在很多猶山節考的橋段。長者普遍期望居家安老,住在鄉郊的公公婆婆亦然,其實政府部門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只是一條斜道,只是一部升降機,就能妥善解決鄉郊暢達設施的問題,希望研究團隊深刻關注及不要遺忘鄉郊的公公婆婆。

儘管今次「香港康復計劃方案」仍然是千瘡百孔,缺乏可行具體的策略建議,但只要研究團隊增加公眾諮詢參與的程度及闊道,必定能發現更多有效及貼地的策略。實情是無論康復者、長期病患者、長者甚或有不同程度需要的殘疾人士,每一位都是此計劃的持份者,細心聆聽下的意見,轉化為簡單易明及有效的策略建議,就是研究團隊當刻需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