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照顧者的疫症寒冬 女工會倡社會重視和政策支援

照顧者的疫症寒冬 女工會倡社會重視和政策支援

[草根.行動.媒體] 綜合報導

今年國際勞動婦女節前夕(3月7日),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女工會)發表一份〈基層家庭照顧者:面對疫症的生活調查〉結果,顯示沒有政策支援和社會對照顧工作的漠視下,基層婦女在家庭內外的工作壓力爆增,隨之而來的情緒困擾也令人憂心。

調查訪問了210名家庭照顧者,均是女性,反映即使疫情下多了家庭成員留在家中,照顧工作仍多是由女性承擔。當中超過六成需要照顧在學學童,其餘則是長者、幼童、特殊需要孩童、殘疾人士和長期病患,更有些照顧者需要照顧不同住的家人。

缺乏防疫物資 照顧工作不能停

口罩成為奢侈品,政府不作為,只呼籲市民如非必要不要上街。但身為照顧者,上街才是必要。調查顯示,幾乎所有受訪者出門都是為了買餸,其次是買日常用品和防疫物資。還有三成需要出門照顧不同住的家人。因此,幾乎所有訪者過去三個禮拜都曾出門,最多的是每個禮拜出三次,佔近二成半。

然而,防疫物資緊拙,又無可能任由家裡沒糧食,照顧者唯有自己想辦法。超過一半受訪者會在口罩內加塊紙巾,令內層不易濕潤,藉此延長一個口罩的壽命;也有不少照顧者選擇用布口罩。大家都知道不應重用口罩,但實在不夠,有照顧者唯有出此下策:在露台掛起曬乾、老公戴完自己再重用。會重用口罩的受訪者之中,大多會重用2至3日。更有超過一成照顧者冒著風險不戴口罩出門,有的只用頸巾遮掩口鼻。

家居照顧的工作量更因應防疫而大增。大多數受訪者都展示了以下幾方面的重擔:清潔和消毒固然多了;因為家庭成員長時間在家,一日三餐都要全盤負責;子女停課,變相要全日在家照顧;每人的個人衛生也要把好關:出入消毒、每天清洗衣物等。

「困獸鬥」心力交瘁

由於不少受訪者都是照顧孩童,和精力充沛又無處發洩的小朋友困在家,地方又狹窄,很多照顧者都表示家人之間的磨擦增加。子女「扭計」想出街,就算陪伴的時間多了,還是出現更多負面情緒和行為。而當媽媽見到子女沉迷遊戲,又忍不住發脾氣。這時候,在家工作或沒有工開的丈夫或會「嫌煩」、「不習慣與小朋友的相處」,令獨自承擔家務的媽媽更大壓力。對於照顧者自己來說,因為磨擦、工作量大,她們時常感到疲倦和緊張,又少了休息和喘息的時間和空間,焗在家中自然多爭拗。不過,無奈之下,一位受訪者亦提供有趣的舒緩方法:「與家人嘲笑一下官員或疫情底下的荒誕」成為帶來家庭歡樂的來源。

根據蘋果新聞和香港電台網站報導,女工會的調查發佈會上, 有單親媽媽阿媚講述自己照顧兩個女兒的經歷。學校停課,分別就讀中五和小三的女兒都應學校要求進行網上學習。但家中只有一部電腦,兩姊妹時常「爭電腦用」,除了讓家姐讓著妹妹外,自己也不知如何是好。患有長期病的她,還時常病痛而睡不好覺。事實上,就算本身沒有病痛在身,調查亦發現一些受訪者因家庭壓力和情緒困擾,身體狀況也差了許多,像頭痛、肚痛或其他不適。


沒有經濟支援 照顧者的「疫境」雪上加霜

受訪者中,全職無薪家庭照顧者佔大多數,還有一些需要兼顧兼職工作。由於多數兼職照顧者從事的都是零散化的工作,沒有勞工保障,疫症下近一半受訪者被逼停工;即使有工開,也需要減少返工次數。

所以,整個家庭只能靠其他家庭成員來維持收入。但受疫情影響,家人的工作也進入寒冬,尤其是基層工種。工作不穩定、被放無薪假甚至停工,而購買防疫物資的支出又大增,日用品和糧食的價格都升了,基層家庭一籌莫展。像蘋果新聞報導裡的劏房戶阿嬋,老公停工,每月要交6千租金和水電費,還有一個3歲的兒子,只得向親戚借錢維生。

三八婦女節不是母親節或女神節,而是重申女性爭取經濟權利和生活尊嚴的日子。透過是次調查,女工會呼籲社會重視照顧者的工作,承認家務勞動的經濟價值,從而讓照顧者奪回生活的時間和空間。他們要求政府改革照顧者津貼,降低申請門欄並提高金額,同時增加社區配套,如將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社區保姆)正規化、增加長全日學券名額。另外,女工會亦建議改變「四一八」條款(根據《僱傭條例》附表一,如連續受僱於同一僱主4星期或以上,每星期最少工作18小時,便屬「連續性合約」,享有法例勞工保障),以照顧照顧者的兼職需要,令他們受勞工法例保障。

〈基層家庭照顧者:面對疫症的生活調查〉全文

圖片提供:香港婦女勞工協會

[草根.行動.媒體]
網頁
臉書
telegram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