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讀者來稿——一個草率的垃圾徵費方案,真的可以解決垃圾問題?

讀者來稿——一個草率的垃圾徵費方案,真的可以解決垃圾問題?

一個草率的垃圾徵費方案,真的可以解決垃圾問題?

作者:李妙梨
日期:2020年7月10日
上圖來源:Alamy

根據環保署的數據顯示,由2012年開始,香港的人均垃圾量不斷增長。雖然十多年前開始,政府已在的不同角落放置了三色回收桶,綠在區區計劃也在社區設置了回收站,可是大部分的回收站都在較為偏遠的地方,市民難以利用,甚至不知道有此計劃,所以多年之後,回收率仍然不跌反升。之前,更有新聞報導市民放入回收桶的可回收資源,最終都只會被送到堆填區,不過最荒謬的是香港政府多年後,仍然未能實施企業生產者自付責任制,完全沒有誘因,達致源頭減廢。

歐盟早在九十年代已實施了企業生產者責任制的 packaging and packaging waste directive [1],這條歐盟法案除了限制包裝物料中的重金屬使用量外,更需要生產商承擔處理包裝物料的回收及處理費用,生產商為了要節省成本,會設計更簡約的包裝及使用易於回收的物料,由源頭減廢。再者,因為生產商需要負責處理包裝物料回收,所以回收商可有穩定收入去經營回收。而且這條法案也引伸出歐盟國家進行更多相關的科硏,例如可分解物料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是否可以完全分解及更環保?

當香港政府不斷呼籲市民要減少製造垃圾時,生產商卻為了增加產品銷量及方便市民,而改用更多包裝物料,結果導致香港的人均垃圾量不斷上升。情況有點類似香港政府呼籲市民慳水,但就遲遲都不肯重新設計及鋪設已相當老化的供水系統,每年都任由接近 17 個水塘儲存的水,完成淨化後在運送過程中白白漏走。如果政府沒有一個由市民角度出發的垃圾處理政策,根本不會有效從源頭減廢。

香港的垃圾處理仍然依賴堆填區,其實丟棄在堆填區中的垃圾並沒有消失,只是儲存在堆填區而已,當我們以為只要將垃圾放入垃圾桶,就可以解決時,實際上只是轉移到另一個存放空間而已。還有,大部分的垃圾即使花上數百年都不能分解,就如石油副產品 --- 塑膠。垃圾中的有機物化合物更會釋放大量甲烷 (methane),而甲烷引致的全球暖化較二氧化碳嚴重 84 倍 [2],所以只用堆填區去儲存垃圾,不只無法解決香港的垃圾問題,更會令全球暖化日益嚴重。

堆填區中的有機化合物經過風吹雨打,會釋出重金屬及其他有毒的化學物質(如塑化劑⋯等),還會形成滲濾液 (leachate)。再者,日本、台灣、奧地利、德國⋯等,都已經採用更有效率及可以生產能源的垃圾處理方法,而且需要棄置在堆填區的有機垃圾,如廚餘都會先做好回收,剩餘及未能回收的有機垃圾,在運送去堆填區前都會先進行處理,以減少有機化合物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滲濾液 [3]。相反香港的垃圾處理,只是將所有收集的垃圾棄置在堆填區,更欠缺完善管理,最終會導致更嚴重的全球暖化、水源及泥土污染。2018年有科研顯示,在已關閉二十年的堆填區及仍然運作的堆填區中,所收集到的滲濾液樣本都含有香港最常見的抗生素 (ciprofloxacin [CIP]),而且超出可接受標準 [4]。這些含有大量抗生素的滲濾液,最終會排入大海,影響海洋生態及市民的健康。

最近眾多環保團體對於立法會未能通過垃圾徵費方案感到失望,但我更期待有環保團體可以提出一個全面處理垃圾的方案,並非一個草率的垃圾徵費方案就可以解決。

[1]: https://ec.europa.eu/environment/waste/packaging/index_en.htm
[2]: https://www.edf.org/climate/methane-other-important-greenhouse-gas
[3]: https://www.bmu.de/fileadmin/Daten_BMU/Pools/Broschueren/abfallwirtschaf...
[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1830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