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導致香港貧富懸殊的黑手——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二十二)

導致香港貧富懸殊的黑手——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二十二)

屈婦人由撐林鄭變成踩,親中網媒老闆加入戰團,同期有海歸派政黨誕生,看來特首爭奪戰已開打。但這些建制聲音都迴避一個根本問題:香港貧富懸殊,在已發展地區當中,無出其右,難道換湯不換藥,只是換班人揸旗,便能治好這死症?

去年民間抗爭全球開花,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分析,人們想要公平的制度,希望人權獲得尊重。英國劍橋大學一項環球研究亦指,現今年輕人對民主政體的不滿程度乃一百年以來最高,主要是財富不均所造成。以美國為例,約佔全國人口四分一的千禧世代,只擁有全國財富3%,相反嬰兒潮世代在24歲至39歲期間,則擁有全國財富21%。

這代表民主制度要不得?非也。

今年十月,智利舉行修憲公投,有78%的選民投票支持修憲,在1980年由軍事獨裁者皮諾切特制定的憲法——規定智利要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發展方針-將要修訂。支持修憲的人都認為該憲法是智利嚴重貧富懸殊的根源-智利四分之一的國家總收入由1%的富人擁有。智利人民由於有選票在手,最終可以爭取到經濟政策的根本改變。

香港人的境況比智利更慘。1975年,芝加哥學派宗師佛利民向智利獨裁者獻計,推行所謂自由市場改革,把大量公共資產私有化,種下禍根。香港由政府到民間,受惑於「芝加哥男孩」,奉「大市場、小政府」政策為圭臬,縱容大商家巧取豪奪——例如任由地產商囤地和操弄市場,又例如讓領匯(領展前身)上市,破壞基層生計——則始自八十年代。由於資產增值遊戲曾讓一代人獲利,放任市場政策因利乘便,確立了指導思想的地位,直至近年惡果湧現,其社會契約的約束力才開始受挑戰。但香港沒有雙普選,政商裙帶關係緊密,無法迫使政府變換經濟主張,加上林鄭剛愎自用,各樣苛政變本加厲地推行,終於在逃犯修訂的爭議上突被臨界點,把民怨一次過燃點起來。

作為政府和團結香港基金權威顧問、曾任領展非執董多年的王于漸教授近年大力鼓吹租置2.0,聲稱把公屋出售,讓市民分享社會財富,便可消除貧富懸殊。去年九月他更在團結香港基金的記招上直言,香港的房屋問題「不是供應問題,而是沒有錢的問題」,要求政府出手幫市民置業。但領展的慘痛經驗早已說明政府賣公產害苦市民,在經濟危機四伏的今天,向來反對政府派福利養懶人、要求市民自力更生的王于漸大教授居然一反常態,選擇性地大力推銷這種芝加哥學派的經濟政策,到底哪些人得益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