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調查指逾半長期病患者疫情下現抑鬱焦慮症狀 促公眾多關注

調查指逾半長期病患者疫情下現抑鬱焦慮症狀 促公眾多關注

(獨媒報導)武漢肺炎疫情肆虐,長期病患者更屬高風險人士之一。香港復康會聯同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今日就長期病患者精神健康狀況,舉行研究調查發佈會。結果顯示,超過88%的長期病患者因減少社交活動而引發精神健康問題,其中逾一半人更出現抑鬱症及焦慮症症狀,促請公眾多加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

是次研究的時間為今年10月1日至11月5日,並以網上問卷的方法作調查,主要了解長期病患者在疫情底下的生活及精神狀況有何改變。最後合共收到436份有效問卷,分別有267名女性及169名男性,而當中65歲以上佔最多,有38.1%。是次受訪的長期病患者,高血壓患者佔大比數,佔40.1%,其次是糖尿病患者,有28.9%。

梁佩如
梁佩如

疫情減少社交活動 現抑鬱焦慮症狀

香港復康會總裁梁佩如指,研究發現疫情下長期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有顯著改變,超過40%的長期病患者減少了運動、戶外活動頻率或參與自助組織和互助小組服務,更有超過88%的受訪者減少參與社交活動,令長期病患者出現精神健康問題,超過50%的受訪者出現了抑鬱及焦慮等徵狀。

調查又顯示,超過50%的受訪者增加了留在家中的時間,亦有超過50%受訪者認為疫情相關資訊為他們帶來負面影響,令到他們出現精神健康問題徵狀。

劉喜寶
劉喜寶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則表示,肺炎疫情對長期病患者是一個新挑戰,因其不確定性高,影響廣泛深遠,「又要戴口罩、冇得出街」、「亦唔知聽日仲返唔返到工」,容易造成巨大心理壓力。但她同時指出,長期病患者在適應自身疾病的過程中,亦有助於逆境中保持身心健康。而資源多寡,如積極樂觀的態度,家庭、朋友、社區支援及財政是否充裕,則是其中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鄭女士
鄭女士

長期病患者療程受阻 靠網上課程改善精神

其中一名59歲長期病患者、從事保險業的鄭小姐於去年患上腦栓塞,即俗稱的中風。她表示,中風後的復原黃金期是3個月至1年,但受到疫情與社會運動關係,她的復康治療療程由每星期幾次、每節2小時,減少至每個月一次、每次45分鐘。她指除了影響復原進度外,亦令精神狀況受到重大影響,「疫情又驚去醫院,格硬去」。她指之後參與了有關適健體操及中風的網上課程, 令其精神狀況有所改善,「有班朋友做運動,分享講自己嘢」。

梁佩如又建議,疫情期間,長期病患者的家人和朋友應要關注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況,預防出現嚴重的精神健康困擾,並多發放正面和鼓勵性的訊息。她又建議長期病患者可以繼續保持良好的防疫行為、在家中進行合適的運動,如減壓放鬆練習及復康運動等。服務提供者亦可善用不同的工具,例如網上示範小組,保持與他們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