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安老服務市場化——獲益最大的是誰?

安老服務市場化——獲益最大的是誰?

香港已步入老年化社會。政府文件中預測,到2036年,每三名港人中,就有一位為長者。 面對如此龐大的需要,政府在芸芸的建議及方案裏, 卻鍾愛並選取了把安老服務外判到市場,以減輕政府的長遠的財政負擔。在整個安老服務中,由以往的私營院舍、自負營虧日間中心等,到現時的買位院舍計劃、社區照顧券、院舍券、離院支援服務及輕度缺損計劃等皆為進一步市場化的實例。

事實上,無論醫療、教育、房屋,香港政府都傾向於以把服務推向市場,以減輕公營壓力,同時加快供應進度。雖然名額增長了,但獲益最大的人是那些原本缺乏服務的人嗎?非也。即使增加了私營服務的供應,輪候時間仍愈來愈長。在安老服務層面,社區照顧服務需輪候1年多;院舍服務需輪候3年多,每年都約有7000人在輪候院舍期間過身。

更甚,經濟能力欠佳人士只能將貨就價,使用一些質素欠佳的服務。因為當這些「人本服務」推向市場時,「利潤」替代了「人本」。因此,我們不難見到私營安老院服務質素亦成疑,如牛頭角劍橋護老院的六旬中度智障男院友,於2016年被醫護發現肛門塞有異物,及後因肺炎不治一事。經過4年後,旺角松山府邸護老院涉派錯藥,令八旬婦疑誤服腦梗塞昏迷一事,更揭發院舍有鼠疫問題等。除了院舍之外,市場化下的社區照顧服務質素同樣令人擔憂。而上述雖為市民生活的必經階段及必需品,但它們一旦私營化後,收費及質素大都在欠缺監管下,出現各種問題。沒有議價能力的長者將價就貨,最後犧牲的就是一個個長者晚年的生活。試問基層長者又如何受惠呢?

那麼,誰是真正受惠者?

第一位受惠者少不免是政府。政府表面上既已提供了服務以堵悠悠眾口,減輕財政壓力。當一旦發生任何事故,被追討責任的一方由政府轉為該服務提供機構。的確,相關機構及涉事員工為直接施害者,但社署對服務提供者只有硬件上的要求,不理會服務質素,才是釀成悲劇的主要元兇。以牛頭角劍橋護老院為例,連裁判官都指責社署只向院舍發警告信,對於虛假的值勤記錄更不提起訴,反映社署寬鬆對待違規院舍,阻嚇性不足,更對長者的保障不足。經過4年後,在旺角松山府邸護老人院一事上,社署繼續對這樣嚴重問題也暫時只有1次警告。可見社署監管力度不足,令悲劇一再發生。在這樣框架及制度下,同樣事故只會不斷發生,而政府則可以推卸相關責任。

第二位受惠者是相關的營運機構。不少私營教育機構及醫院利潤盤滿鉢滿,而安老服務亦不例外。於二零一三年至二零一七年期間,安老院舍行業收入複合年增長率10.5%,二零一八年全港總收入高達110億港元。經營高檔安老院松齡護老院於2019年全港總收入高達1億8680萬港元,收益上升9.4%。香港富豪不少,貴價服務依然有價有市,收益上升可以理解。但另一方面,就算是主打平民的安老院及日間中心的上市公司 — 嘉濤於2019年全港總收入高達收入1億7480萬港元,上升12%至;純利增加約4.1% 至約3700萬港元。有說它之前的純益率更高達到32%,即是每100元收入賺32元。另一間同樣主打平民的安老院 — 恒智控股至去年12月底止全年的營業額為1.69億元,按年升24.5%,純利為2823.5萬元,按年升28.9%。

香港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於2019年全球排名約第十五。我們擁有這樣的經濟能力,但卻是建基於犧牲一堆議價能力低的基層長者生活質素,並成就了政府及商家的龐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