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觀《清明上河圖》

近日陳列於香港藝術館的《清明上河圖》,據說是北宋翰林畫家張擇端以畢生十年時間所繪,然而,是否出自其一人手筆,還是經過多番修訂增飾,迄今仍未有蓋棺論定的說法。《清明上河圖》歷經南宋大奸臣賈似道、大明青詞高手嚴嵩、嚴世蕃父子所有,再到萬歷朝的馮保,最後落到清末皇帝薄儀手中,自此遂收藏到北京故宮博物館內,可謂歷史悠久。不過,《清明上河圖》迄今的價值似乎並不在於其歷史性,而在於其與歷史性不能二分的文化價值。

一幅壯麗宏大的《清明上河圖》全長528公分,高24.8公分,按真跡大小比例縮小印製,則成坊間大賣特賣的手卷圖畫。香港藝術館的場刊說「如果說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是了解宋代社會文化風俗的百科全書,《清明上河圖》可謂最具參考價值的圖像說明。」從圖像了解北宋當時東都汴京的繁榮富庶,對於香港受傳統教育以來的學生來說,似乎就欠缺了這方面的訓練。學生搔頭納悶的說:「真係唔知一幅咁既畫有咩好睇?」一幅價值連城的珍貴文物,難得擺在眼前。同學如此般等閒相待,不知是否囫圇吞棗,還是對藝術毫無興趣,但是未懂欣賞,確實就有點可惜。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絕佳的歷史教材,也是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一個理想的考問材料,當然它還是視覺藝術科、美術科,甚至是考古學等的重要研究素材。《清明上河圖》從左邊緩緩細味到右邊,汴京鬧巿位於圖像的中心。中國畫的重視均衡、對稱美、以居中為要的特色,明白地呈現於這樣的細膩佈局裡。當中的車水馬龍,舟車樓房、城巿百業,既顯示出北宋的繁華和張氏的下筆細膩,又深深側面寫出北宋的都巿面貌。眾所周知,北宋為一文盛武衰的朝代,其文化得到空前高度的發展。雖然朝政積弱,屢次受到遼與西夏等的外族侵凌,可是張氏筆下可見,對於黃河以內的都巿百姓來說,未有太大的影響。這顯示出朝政的敗壞與百姓的飲食起居是可以千差萬別的兩回事。換句話說,當朝政府對外無能,對內卻似乎頗有善政,以致有百業興旺的情況。

此外,畫中有馬、牛、驢等的動物,就以馬匹來說,中國黃河以南並非馬匹生產的主要地區,馬匹的盛行可以說自秦漢通西域以後,才加以大肆引入運用。需知道中原平坦地區不多,塞外之地才是馬匹奔走的理想地。汴涼出現馬匹是理所當然的事,畢竟已經距離通西好幾個世紀,但這也顯示出政權與北方的交通當時尚算可以,供應充足,而百姓亦頗能善用馬匹來代步。有人說畫中便當裡的小販賣著西瓜,還是燒餅,引起一番爭論。據了解西瓜為中國十世紀才有的食物,它原產地在非洲,故此,燒餅的可信性較高,況且,倘若《清明上河圖》的「清明」如果作「清明節」解的話,按季節推論,則西瓜更沒可能了。

城巿的發展與四民地位的變化得到考據。中國傳統以來,士、農、工、商四民以士為尊,商為最低,而張氏筆下的汴京商業高度發展,繁榮景況空前,這顯示出北宋已經出現了四民地位上的轉變,商人地位的提高,再次印證出學界主流迄今一直的看法。城巿的發展如商業城巿的規劃,保障商業的條例等,亦能側面從張氏筆下可見。至於,船隻大量出現,更能見出北宋海上事業的重要。中國打破西漢以來,只向西北推進的陸路交通,有了開拓南方海路的基本資本。這更能推想出北宋以後,南宋之所以可以偏安多年,失去黃河之地的一大片土地,依舊得到足夠的財產與物資來支持政權,這相信與南方水上交通發達不無關係......

除以上外,《清明上河圖》可以細說的有許多,如拱橋設計看中國建築發展、河漕開闢情況等,學生了解的到底有多少呢?走馬看花般的五分鐘(場館管制措施,每次只限觀賞五分鐘),會啟發到同學們的思考嗎?中國畫向來形神兼備的價值,你能欣賞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