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白沙羅華文小學團年飯

自問口齒不清,沒想過有人會讚我的廣東話好聽,這種讚美出自一位馬來西亞華人的口中。

一月二十二日晚,朋友白綺及凱倫帶我們到白沙羅華人新村,參加他們的團年飯,筵開幾十圍,很熱鬧;這場晚宴設在廟外的有篷空地,靠著廟又搭建了幾間課室,具有非正規民居特色,晚宴場地掛滿橫額,都是關於爭取重開白沙羅小學,會場的工作人員也穿上「救救白小」的T-shirt,在場內穿梭,背景音樂是新年歌。

我與阿謙來自香港,有點回到過去的感覺,兩位同行的韓國友人銅元及大熙,覺得好奇。

族群政治,地產資本

白綺曾經是護校組織的秘書,跟社區中人熟悉,她帶我們到白小附近走了一趟,白沙羅小學就在廟對面,曾經有一千多名學生上學;2001年遭馬來西亞政府關閉,名義上是把它遷到很遠的一家新華校,政府說,全馬來西亞都不能再增加華文或印度文小學,長遠來說,所有學生只能到國民學校讀書;這當然引起華人不滿,群起爭取華文教育權,然而,事情更複雜的是,政府封校其實是要把土地賣給發展商蓋商住大樓,因為白沙羅正好在吉隆坡的市郊,政府的規劃圖上已塗上商住顏色,而不是學校等公用用地的顏色。

據組織者楊凱斌說,像白沙羅這樣的華人新村,全馬來半島有一千多個,起源於戰前英國殖民統治,當時在東南亞的共產黨人,不少是華人,英國政府為了斷?共產黨的補給,所以把華人集中起來,像集中營一樣,嚴密監管,防止他們支援華人,於是,這些集中營便成為後來的華人新村。

華人新村的社區設施很匱乏,通常只有一家學校及一間廟,供奉神明及祖先,所以居民對學校很有感情,而當局把學校關閉後,他們便把學校遷到廟去,但是,原來容納一千多人的學校,現在只能容納幾十個學生,不少原來的學生已到別的學校上課了;然而,廟裡廟外的課室(電腦室在廟內!),對這些低下階層的華人還是很有吸引力,不少居民也來當老師及義工,師生感情很好。

台上的韓國與香港朋友

當晚居民在台上盡情唱歌,有人唱幾十年前的台灣老歌,有人唱閩南歌,有年輕人唱周杰倫,還有人大放煙火助興,不理政府法例,很榮幸,我們被邀上台唱歌,銅元說,不如就唱那首大家也會的韓國示威歌(March for you),結果,說了兩句廣東話祝賀新年快樂後,我們便有點違反賀年禮節,舉起拳頭,唱了這首歌,他們不知道我們唱甚麼,但似乎大家還算受落。

晚宴結束,不少人走來跟我們握手,有人誤以為我是韓國人,有人知道我是華人,又跟我大講廣東話及普通話,我們仿如中國代表。

在這個正在進行抗爭的社區裡,華人的族群認同是非常重要的動力,全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組織(董教總)最高負責人也到場,事實上,最有歷史的雪蘭娥州華人大會堂亦掛上爭取復校的牌子;難怪有馬來西亞的朋友說,這裡很難團結一致,總是馬拉人有自己的看法,華人有華人的立場,印度人又有自己的想法,不過,族群的力量在馬來西亞,仍是不能少的。

離去的路上,想著這些被欺壓的華人平民,心裡想著族群認同的意義,也想著馬來西亞社會變革的可能,一時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