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京都議定書》如照妖鏡

資料來源:2005/2/21《星島日報》

文:朱仔

《京都議定書》歷經七個跌跌撞撞的寒暑,終於在上周生效。不少朋友都傳來電郵,說「地球有救」。筆者卻沒有那麼樂觀,倒認為協議上演著國際強權爭逐最大利益的戲碼。

如果說地球有救,不如說是地球給換上一瓶新鹽水來得貼切。

我們只有一個母親地球,但她包容的一百八十個國家,偏偏有頗多不肖子。不少國家嘴巴嚷著地球發燒了,在○三年卻排出有史以來最多的六十八億噸溫室氣體,等於給病入膏肓的地球蓋上厚厚的大棉被,捂住她的呼吸。

香港是其中一個最該罵的不肖子,○二年起排放的六種溫室氣體總量早超過一九九○年的水平,卻以中國既是協議簽約國又是發展中國家做擋箭牌,「羞家」地不提減排措施。

美國猛排污拒簽約

發達國家佔全球人口的一成半,排放的二氧化碳卻超過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京都議定書》要求這些國家在二○一二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九○年再減百分之五點二的水平。但科學家已經指出,要紓緩溫室效應,這個數字只是杯水車薪,要達致有意義的成果,各國必須即時減少製造七至八成的溫室氣體。

其實,議定書跌宕的歷程,正是一面反映各國競逐自身利益的照妖鏡。而這百分之五點二的門檻,說穿了僅是政治妥協的結果。

奈何,美國這個全球排放最多溫室氣體的國家,竟然連這丁點的環保承擔也做不到,邊嚷著協議會打擊國內就業,邊由布殊「出彈弓手」收回克林頓任內支持簽署議定書的承諾。

眼看美國退出,全世界盯著俄羅斯這個排放全球二氧化碳百分之十七的國家。只要她首肯簽約,協議便可生效。也因此,莫斯科政府一直在討論過程「扭扭擰擰」,務求多撈政治籌碼。

俄國加入利益多多

俄羅斯簽約背後,存在著在兩項實質利益:其一是歐盟同意以俄簽約作條件,換取支持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其二是俄羅斯可以藉出售國內剩餘的溫室氣體儲備額度,淨賺約一百七十億港元,何樂而不為。

原來,《京都協議書》以市場手段鼓勵發達國家減排溫室氣體,例如減量不足的國家可向超額完成者購買剩餘的溫室氣體額度,這也是廖秀冬局長過去數年推動「排污權交易」的概念。

俄羅斯經濟自九○年一度衰退,國家產生的溫室氣體大減,即使履行協議,實際上非但不用減排,還可不勞而獲出售剩餘的排污額分。

既然排污交易涉及金錢遊戲,歐盟、英國於是相繼推出溫室氣體的交易市場,估計今年全球廢氣買賣大餅可達二百五十億港元,五年後又會增長至三千四百億港元。只要有利益的地方,便會有更多人「忽然環保」起來。譬如美國杜邦等龍頭企業,便成立了「芝加哥溫室氣體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力圖在全球暖化下自保也好,分一杯羹也罷。

港應推動  再生能源

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暫時不必履行議定書的減排規定,但內地早被美國等工業國鎖定成為下一輪的減排目標。到時候首當其衝的,將會是燒煤電廠、鋼鐵、石化、電機、水泥等推動經濟火車頭的污染工業,而成本上升是必然的後果。

要減排溫室氣體,並無一蹴而就的良方;而未雨綢繆,肯定是關鍵的法門。歐盟多國早在十年前開始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代替燃煤,成果有目共睹。加拿大去年推出「挑戰一公噸」的全民運動,希望大眾透過生活細節每人每年減少製造一公噸的溫室氣體。即使被視為最頑劣的美國,也訂下在二○一二年減排百分之十八溫室氣體的目標。試問一句,我們的特區政府又為七癆八傷的發燒地球採取過甚麼積極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