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个内地人看香港政府的派钱方案

想一想,如果有这样一个组织,收了会员的会费,然后什么活动都不开展,会费全攒着。年底的时候把管理费扣除后,把钱再发回来,当然,一部分钱还要花在退款的成本上。作为会员,你会为这缩水的返还费用欢欣鼓舞吗?

没错,我说的就是香港政府的派钱行为。

当初交那笔钱是要索取服务的,政府怎么能成为银行呢,而且是倒扣利息的。先交税,后派钱,多少财力人力浪费在了这番折腾里面?仔细想想这事儿,有什么可值得高兴的,有几个成熟的国家用这种方式换取民间的满意?这是最不负责任的花钱方式,这绝不是恩惠。更糟糕的是,还推高了通胀。

还富于民没有错,但并不等于直接派发现金。结构性减税、减免各种行政收费、增加对低收入阶层的补贴、加大公共服务投入。这叫还富于民。收了我们的钱,抽水一笔,再将余额平均分配下来,这是黑社会老大收买小喽罗用的技俩。

不过话说回来,把政府盈余用来派钱,在大陆倒是值得推广。地方政府变着花样来砸钱的把戏见得太多了,因为每一笔投资都有权力寻租空间。钱与其被浪费,倒不如回到纳税人钱包里。但香港不同,政府被立法会盯得死死的,剩下的公帑,完全可以转移用到更迫切的事情上。

财政修订案推出伊始,我还认为把新移民拿不到六千元的派钱是歧视,想去抗议。后来一想,大多数非永久居民较永久居民相比,同时有着两个政府应对其负责,好比双亲家庭的孩子。存在差别待遇,不能潦草即归于歧视。再一想,派钱根本就是最短视的理财方案。我去争那六千,不成了变相支持?不争了。

虽然没去抗议,但值得一提是,最初我向同为大陆背景的朋友们提及这个事情的时候,他们反应很有趣。一个人不回话直接下线,一个人说我不缺钱,两个人说有事,两个人顾左右而言他,基本上都是委婉拒绝。没人表示支持,好几个还都是学法律的。有些悲哀。

在财政预算案引发的争执、抱怨中,也愈发感到香港的美好。首先,政府决策遭受诟病,但信息至少是公开的、迅速的。批评是自由的,评论家都不吝毒舌,明报3月3日社论甚至言辞凌厉地敦促财政司长辞职。公民气氛是活跃的,周围每个人都在热切评说,政治决策谈起来也跟娱乐八卦一样津津有味。而周日的中环,抗议团体一波接着一波。他们立场未必相同,甚至相左,基本保持了克制。在一片怨愤的浪潮,秩序仍然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