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今夜月圓人盡望,一片惦念寄何方?——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內心世界

今夜月圓人盡望,一片惦念寄何方?——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內心世界

文/微光

編者按:9月23日,中國教育報公布了教育部的一項調查,顯示56.6%的留守兒童希望父母回家,近七成兒童不願意到父母打工的城市讀書。中秋節臨近,在農村留守的兒童如何表達對父母的思念之情?本文的作者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孩子自己寫的作文。通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們的真實的內心世界。我們一起來傾聽!

2006年國慶和2007年寒假,我來到安徽一所農村初中,和孩子們在一起。剛出火車站,我就看到了大大的宣傳牌——「務工奔小康,鐵路帶您走四方」。在這個勞務輸出的大省,農村學校幾乎80%以上的學生是留守兒童。

我想,如果讓孩子們以「當我爸媽打工時」為題寫一篇作文,他們會寫出什麼?我徹徹底底被他們真誠的文字感動了,不是說沒有語言的雕琢和感情的渲染,而是少了那種對自己家庭狀況自衛式的隱瞞及對生活情感經歷的遮掩。從中可以感知他們真實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狀態。無聊、冷清、孤獨……還有對受委屈、受欺負、對親情的渴望和無助後的自立……與其轉述,不如直錄,這裏將孩子們的作文內容分類摘錄如下:

孤獨、恐懼和思念父母這些感覺常常相伴相生,在孩子一個人獨處的夜晚總是不請自到:

「當我爸媽出去打工時,一到晚上我就要一個人睡在家裏,我用被子把頭也蓋住,渾身是汗,醒了也不敢把頭露出來。」

「有時,我每當想起爸媽時,就會一個人躲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地哭泣。我不敢讓別人知道我在哭。因為別人如果知道了,我爸媽打電話時,他們便會對我父母講,我父母聽後便擔心。我不想讓他們為我擔心,所以每次我在哭時,都不敢對別人講。」

「當我爸媽打工時,我似乎是一只孤苦伶仃的小鳥,無依無靠,每次回家就只我一人,大門一打開,院子裏全是樹葉,鍋都生銹了,似乎是間沒人住的房子,我都不敢進家了,看著他們的衣服,淚水就會不禁奪眶而出了。」

當孩子被寄養在親戚的家庭,常常會在相處中產生矛盾,時常會遭遇委屈和欺負。一個孩子寫到:

「自從寄宿在大伯家,生活便很苦。以前不曾幹過的活,都要被逼著去幹,燒鍋、刷鍋、做飯的活兒我都幹過。大伯家的生活也很苦,盡管爸媽給我們留了錢,我仍常年得不到一分零花錢,只是有時候,爸媽回來了,才能給我們一點。以前我所穿的都是一些堂姐、表姐所穿剩下的一些舊衣服。有時候,大伯要是有什麼氣,我們也要跟著遭殃。大伯的兒子很壞,常常欺負我們,打我們、罵我們這都是家常便飯。我們心裏有氣,可是卻無力還擊,我曾經幻想過自己變成一個高大威猛的男孩那樣,就不會再任人擺布了,說實在的,我早已厭倦了這種生活,甚至可以用恨透了這個詞語來形容……」

不只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孩子們也會擔心父母在外的安危和生活狀況:

「爸爸在外面打工很不容易,每天我都會想他,想他在外面會不會不舍得花錢,餓肚子啊,天冷了,是否衣服夠不夠啊,在外面會不會被人欺負之類的,每每我都會很傷心,雖然我沒來,眼見他在外面的情況,但可想而知……」

「我擔心媽媽在那裏被別人看不起,或被別人欺負,我多希望母親能回到我的身邊呀!」

這種惦念在看過父母的工作、生活環境後反而會加深:

「我本來還以為俺爸媽,在外打工還多好吶?就在上小學放暑假的時候我和我弟弟也去了一次,這出乎我的想象,原來在外打工是那麼難呀!」

「如果不是為了讓我上學吃得飽穿得暖,他們也無需在外面生活這麼長的時間,撿破爛不是好工作,吃吃花花一年到頭來都剩不下幾個錢,還有我學費、飯費,但是我吃的也飽,穿的也暖,就是成績很差,哎,悲哉!」

一家人團聚著過個年都成了奢望:

「爸爸,今年過年您也不回,我和媽媽都想讓您回來。你卻想,過年了,沒人和我爭生意,想多掙一些錢。」

「我和爸媽都有6年沒有在一起過年了,我也很想能和他們過年,我們和爸媽在一起過年說的很有趣、很快樂,和奶奶一起過年一點意思也沒有。」

「一到過年的時候別人孩子的爸爸媽媽都回來了而我呢,只能望著別人。我心想如果我的爸爸媽媽回來過年該多好啊!媽媽和爸爸每一次打電話我都要問他們什麼時候回來。上上個星期爺爺說你爸爸和你媽媽今年年上就回來了,我高興的都快流出了眼淚。我已經有肉也有血,我也需要爸爸媽媽的愛,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

相見時難別亦難,不要以為離別時強忍淚水、轉身後淚流滿面的情景只在電影裏出現……

「你們走我都想哭一次,只有忍著怕你們看到傷心,在外邊又擔心我,我只有堅強的忍著淚水,只有你們走後我才哭。」

「每次爸爸媽媽出門打工時,我總是鬧著不讓他們去,但他們還是走了,每次當媽媽出門時我就哭,媽媽每次走也哭了,我知道他們也不想出去打工,我知道他們打工是為了我和哥哥。」

「當爸爸媽媽走的時候,我的眼淚不知不覺的流了出來。當爸爸媽媽走的那剎間。我盡量不讓父母看見,不讓他們擔心。我如果讓爸爸媽媽看到我哭的話,爸爸媽媽過的會很擔心的。所以我盡量不讓自己掉下眼淚,我會裝的不在意的樣子。可我的心裏已經在流淚……」

一個孩子寫到:

「父母親走的時候,我總是看父母親的臉,怕這張臉我不能留在腦海裏。有一次,老師叫寫一篇文章,我寫的《母親的微笑》,老師在底下批改,母親的微笑最美麗。一開始母親在家我覺得微笑並不好看,可是當你看不見微笑,只能在腦海裏回憶,卻那麼美,那麼燦爛。人,為什麼總在沒有親情的時候,才會發覺它那麼值得珍惜。」

2007年之後,我便再沒有去過那個學校。那裏的孩子記過我的電話號碼,他們也曾經打電話告訴我一些孩子初中畢業後便去了職業學校,有些孩子在酒店做客房服務工作。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中很多人還是要外出打工,有些人或許已經結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在這個月圓之夜,他們是否又要和家人分隔兩地、相互惦念?他們的下一代也要在缺乏父母關愛的環境中長大,這個社會對農民工一代代的虧欠到底要到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