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一匹布咁長的三堆一爐

一匹布咁長的三堆一爐

文:朱漢強(環境獨立評論員)

三堆一爐撥款在立法會再度遇上拉布,究竟香港的廢物處理終局何時了?

要說三堆一爐的前世今生,真係一匹布咁長。上周五的財委會上,梁家傑議員說對了題,爭議的關鍵,源自政府與議員/社會之間欠缺信任。

政黨只事事反對 只破不立

這個信任,包括政府乏缺合法性、三堆一爐的必要性、回收率充斥水份、焚化如何確保健康風險威脅等。有反對撥款的民間朋友洋洋灑灑羅列政府的不是,基本上是對整個政府投下不信任票。最後,他要求當局提高回收率至75%,以解決廢物危機。

我倒向他提出,你既不信任政府,反要求你不信任者做更多,邏輯成立嗎?我並非要質疑對方,而是在政府無法取信於民下,加上特首的拖累,施政就更舉步為艱。

即使梁振英立馬下台、香港有真普選,大家也不會天真地以為垃圾問題就能解決。與其說政府如何爭取社會的信任,我更期望政黨與政府一起取信於民。政府固然在源頭減廢上做得不夠,但面對當下的廢物困局,我們可有可行的宏圖偉略。過去10多年,似乎未聽過哪個政黨提得出整全的策略,反而擔當純反對角色的多。議員監督政府施政,天經地義,但如果沒有固定的整全立場,就不太好了。

早在曾蔭權年代,多個環保團體和關注廢物議題的學者便留意到,事事反對,有破無立,無助緩解垃圾圍城的危機,民間於是提出「減廢六千」的都市固體廢物處理方案,針對9,000公噸的都市垃圾,以3大策略應對。第一,以源頭減廢為先,透過垃圾按量收費、生產者責任法規、增加回收等手段,減少3,000公噸廢物;第二,以惜食、堆肥設施等方式,減少3,000公噸廚餘;第三,在減無可減下,以焚化處置最後的3,000公噸垃圾。

減廢追上日韓 仍需堆填焚化

我們當然不樂見過度依賴焚化堆填等末端處理設施,畢竟有關措施成本高,若回收不力,還會白白浪費資源。重溫這個方案,並非說它無懈可擊,反而是分享當時經過多番討論,明白到以香港的實際情況,我們都不能迴避焚化。說支持焚化,豈非賠上環團聲譽?但必須理解,隨着焚化——無論是氣化抑或等鋰子——技術的提升,其對健康風險的威脅已大為降低,除非有人提得出更可行有效的對策,否則是否該回歸現實,有所抉擇?

容我一再重申,這個框架絕非完美,應與時並進不斷修正。但如果認同,至少大家可以在同一基礎下辯論,而不是自說自話,我想這是爭取信任的起點。

在減廢上,香港現時的表現甚為不濟。以家居廢物製造量為例,我們的人均垃圾製造量,高出台北、南韓和東京約3成至1倍,絕對有頗大的壓縮空間。而這個家居數據,並不會因為遊客數量的增減而有影響,主要是浪費型生活模式所支配。

環境局去年提出「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承諾2022年減少四成都固的目標。政府若有口齒,屆時香港人均垃圾製造量,將拍得上亞洲減廢的表表者,如台灣和南韓等地。基於這個承諾,我同意藍圖中焚化和堆填的比例布局。

推動減廢政策 支援回收業

回到現實,欠缺信心下,以上承諾都可以是空頭支票。為爭取社會的支持,我修正了環保團體向政府所提的6點辣招:

  • 不遲於2015年底提出都市固體廢物徵費草案;
  • 政府不遲於2017年完成過度包裝及膠樽飲品容器的生產者責任制顧問研究;
  • 以污者自付原則,提高建築廢料收費到每公噸至少600元的水平;
  • 2017年前,至少落成四座廚餘處理中心的設置,或完成招標程序;
  • 公布回收基金詳情和制定支援回收業的政策;
  • 政府分階段向立法會申請擴建使用堆填區,讓公眾持續監察政府的減廢進度。
  • 一個巴掌打不響。信任是雙方的,要建立互信,我期許政黨、環保團體也提出整全、實際可行的廢物管理藍圖,相信有助縮窄分歧,更妥善地解決香港的廢物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