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公民力量對抗暴力政府:馬來西亞的「乾淨」選舉運動(《馬來西亞的網絡政治》交流會簡要)


圖:陳慧思(左)與楊凱斌(右)講述七月九日吉隆坡示威抗議現場所見。

(獨媒特約記者家樂報導)在七月十一日晚上,香港獨立媒體於會址舉行了一場關於近來馬來西亞的網絡政治的交流會,並邀請馬來西亞裡兩位重要的網絡媒體工作者——「當今大馬」(Malaysiakini)成員楊凱斌和「獨立新聞在線」(Merdekareview)成員陳慧思——作嘉賓講者,介紹最近馬來西亞的政治近況。最近七月九日在吉隆坡發生的大規模示威行動,和香港今年的七一遊行和當晚兩處堵路示威行動,發生時間很相近,亦正好令是次交流會成為兩地關心媒體及網絡政治的朋友互相交流的機會。

大示威.大鎮壓

七月九日,馬來西亞吉隆坡發生了爭取公平、乾淨選舉大型示威遊行行動(Bersih Rally 2.0,第二次「乾淨」選舉運動,亦有人簡稱「黃潮」),數萬人上街,警方拘捕了一千六百多人,還有一名示威者因吸入大量催淚彈而死亡。楊凱斌解說,這場運動是因為民眾不滿一直以來問題重重的選舉制度,例如「幽靈選民」(投票時沒有打墨水辨別已投票的選民,造成一個選民能重複投票的情況)、貪污舞弊等,讓執政聯盟國民陣線長期穩佔執政地位。

楊凱斌和陳慧思均說,在遊行之前,馬來西亞警方已到示威者住宿的酒店進行搜查和搜捕,拘捕擁有左翼標誌的T-shirt、黃色衣物(黃色為Bersih Rally的代表顏色)和管有糧水的人。同時,亦強制學校舉行運動會,迫令所有師生參與,防止他們參加反政府遊行。遊行當日,警察於吉隆坡市中心設滿路障等,可以說是達到「圍城」的地步。加上馬來西亞政府過去曾以惡名昭著的「內安法」(Internal Security Act, ISA)鎮壓異議民眾,令市內氣氛在遊行前已變得十分緊張。遊行前,政府要求示威者到吉隆坡市中心廣場的默迪卡體育館集會,組織者讓步接受,但警方後來又臨時反對。我們在短片中看到,警方以大量的催淚彈和水炮,驅散非常平和手無寸鐵的參與者,並大規模拘捕及毆打示威民眾。尤其過份的是,民眾和受傷人士為躲避警方鎮壓而躲進附近醫院,但警方卻仍然以催激彈攻擊醫院。

事實上,兩星期前,警方以「緊急法令」拘捕社會主義黨的六名成員,該法令與「內安法」一樣,可以不經審訊扣留疑犯六十天,然後更可無限次數申請延長兩年。事實上,有人擔心國陣為了一己之私,會長期使用類似的高壓手段,甚至會解散國會。

網絡起義

在這些政治打壓嚴重的陰霾之下,為何這麼多人會響應號召上街爭取政治改革呢?

以楊的觀察,很多民眾都會透過網絡,如社交網站Facebook,Twitter以及電郵等途徑去交流政治資訊,討論政治。馬來西亞主流媒體受政府及親政府財團控制,民眾難以得到足夠的政治資訊,故此,雖然寬頻覆蓋只有18%,但民眾還是經常從互聯網,特別是獨立新聞媒體接受政治資訊。據調查,民眾於經濟、娛樂上仍會利用主流媒體收取資訊,但在收取政治資訊上,有60%的人都透過網絡、電郵、短訊等傳訊工具。近日,很多民眾更在Facebook將自己的profile picture轉做代表Bersih Rally的純黃圖像。這樣的集體表態舉動,令對選舉和政治改革的討論能在網絡中以至朋儕間蔓延開去。同時,這亦讓本來害怕表態、上街的民眾看見這麼多「同路人」,開始敢於表態,以至上街參與運動。在以往的種族衝突、政治打壓積累的政治陰霾之下,這次運動卻號召大量年青人,尤其是華人、女性(今次遊行的其中一個號召者安美嘉也是女性)與回教徒等,不同種族之間的互相衝突與歧視似乎亦有消減的希望,令人鼓舞。

遊行過後,參與者繼續於網絡上如社交網站、獨立媒體(如「當今大馬」)裡分享他們於現起所見所聞和感受,和有關相片圖片。陳慧思提到一個特別的例子,有人拍到一位老婆婆於七月九日,單人匹馬與馬來西亞警方對峙。相片上載到網絡後受廣泛流傳,更有民眾稱她為「自由女神」,並令更多人希望參與這場政治運動及有關討論。陳亦提及,警方在示威行動後,宣稱此次行動並非和平示威,或詆譭為種族主義活動 ,並否認曾用催淚彈攻擊醫院。不過,民眾自行將拍來的短片上載到網絡,讓人看到遊行中有不同種族,民眾熱烈地在網絡上反駁政府和主流媒體的誤導。楊凱斌亦提及,網絡的熱烈討論引發來自各國的國際聲援,令參與運動的民眾鼓舞,對馬來政府造成政治壓力。

公民社會的湧現

在自由討論時間,與會者發問都頗為踴躍,主要圍繞馬來西亞政治對言論自由的打壓,是次馬來政治改革運動在七月九日後的形勢趨向,及香港與馬來西亞兩地的街頭政治運動。

有與會者問像「當今大馬」和「獨立新聞在線」這些網絡獨立媒體在這些時間,會否同樣受政治言論打壓的威脅。楊回答,政府一直用「內安法」來打壓異見,而執政黨看見中東「茉莉花革命」,害怕馬來西亞發生同樣事件。因此,楊和陳等獨立媒體工作者都早作心理準備,以防被查禁與封站,例如把資料備份及放在外國伺服器。不過,楊強調,關鍵還是取決於人民有多渴望去爭取自由。例如,警察虐待疑犯致死等濫權及暴力事件,又或者是外勞的生活議題,主流媒體都已習以為常,或不感興趣,但是,受害者家人、示威者、外勞等都會自行將消息擺在網絡發布,引起輿論,令這些「邊緣聲音」在社會上重新「現形」,讓大家對馬來西亞社會有更批判的認識。他亦提到,在七月九日示威遊行期間,政府要封鎖消息,連交通消息報導都停止運作。但一些民間記者和專於交通消息的網民就自發自動合作,組織即時報導,令民眾都清楚行動現場的資訊。

主持葉蔭聰問,今次動員如此成功,反對黨如回教黨與這次動員有何關係。陳慧思在回應時強調,雖然參與運動的人頗多都有回教黨背景,但今次動員成功應看為公民動員,很多民眾都是響應公民社會號召而上街,而非政黨成員。近年,馬來西亞甚至新加坡的經濟同樣有持續增長,可惜的是同時發生物價飛漲,政府與地產商勾結,民眾已對國家管治甚為不滿,民生的訴求連結上政制、司法的壟斷與不公。楊凱斌和陳慧思均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民眾要改革社會體制,爭取公平公義時,更應著重建立公民社會這種外於政黨之爭的力量,從體制外,從公民社會入手,與媒體互動,讓更多民眾參與改革。

馬來西亞這次Bersih Rally出現時間剛好與香港這邊的七一遊行十分相近。席間很多與會者對香港公民社會發展有點悲觀,對今年七一出現示威者進行堵路的情況,亦表示擔憂這些所謂暴力抗爭會不利於公民運動。但楊凱斌有另一番見解,他認為進行公民運動,是應該「maximum strength」,該盡辦法去為運動爭取最多空間。例如面對警察鎮壓,示威者就應寸土必爭,不要向警察屈服,讓公眾看見,警察才會有所避忌。楊說,今次七月九日馬來西亞的大型示威遊行之所以顯得悲情,是行動如集會安排受警方控制,恰巧警方單方面違反協定才讓民眾反應激烈。始終示威是要給人看,是需要找方法將聲音在社會上的迴響放到最大。這些爭取空間的嘗試對整個抗爭是好還是壞,只有等時間去決定。

結尾時,楊特別指出,香港的六四晚會及七一遊行,對馬來西亞年青人,尤其是華人,有很大的模範作用,他期望香港的公民社會能繼續壯大,與亞洲各地公民社會互相刺激與成長。

交流會記錄:家樂
編輯:葉蔭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