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血腥味的巧克力


轉載自 Dou Tha
作者:Chuck Davidson
翻譯及編輯:陳巧文

血腥味?!妳說什麼啊?!巧克力是超甜美的!我真是愛死巧克力甜甜的味道!每當看到那些廣告中笑容滿面、快樂無憂的孩子們一口一口地咬著看似甜美無比的巧克力,我就不禁覺得只要吃了這廣告賣的巧克力,我也會變得像廣告中的小孩那麼快樂。但是,在可可豆田裡工作的小孩對巧克力的感覺肯定非常的不一樣。事實上,她們甚至大概從未有過品嚐巧克力的機會。若被問到巧克力是什麼味道,她們的答案應該絕不會是「甜」;相反,「苦澀」才是一個能夠代表童年在可可豆田上度過那奴隸般生活的答案。

於西非的馬利(Mali)的一個小鎮錫加索(Sikasso),破舊的警察局內存著無數失蹤兒童的檔案。這些小孩都身在哪兒?為何這情況沒有人去關注呢?可悲的真相是,很多孩子也被擄去作奴隸賣了,而每個童奴的價值通常只是三十元美金。據推測,至少有一萬五千名小孩正於鄰近馬利的象牙海岸 (Côte d'Ivoire) 在可可豆田裡工作,而全世界近半的巧克力也就是用這些可可豆生產出來的。整體以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相信單在西非便有約二十萬名兒童被賣到可可豆田作奴隸。

當荷蘭記者凡德高根 (Teun van de Keuken) 發現這令人痛心的事實後,他覺得非做點事去改變這情況不可。但是,他可以做什麼呢?凡德高根的點子很簡單:在荷蘭,奴隸制度是非法的,而購買涉及非法活動的產品也是一項刑事罪行,最高刑罰是監禁四年;所以,他就故意在知情下購買童奴生產的巧克力,希望因此被法律處分。若他本人及其他購買這些巧克力的消費者都受到法律制裁,那麽全個巧克力業就必需作出反應,改變它們的政策。可是,改變往往是緩慢的。在二零零一年,巧克力業代表簽署了哈金安格協議 (Harkin-Engel Protocol) ,目的是創造一個獨立的標籤證明來保證消費者她們買的巧克力不是由奴隸生產。這概念本來是不錯的,但哈金安格協議達成了七年,巧克力業卻未就此作出任何行動。

巧克力美味無窮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不過更無可否認的是,巧克力並非生存的必需品。不知道大家會否同意,但我就寧可把錢花去別的地方,也不願塞進那些剝削兒童的雜種跨國大公司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