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司機的歧視 納粹之將臨 (每周左左你)

文:左仔

最近有一則娛樂新聞是關於張敬軒乘搭的士時,被司機譏諷跟香港人「搶飯食」。雖然看似是小事一宗,但亦引起了一些回響,這個回響,不單是在張敬軒與的士司機誰對誰錯的爭論,還是歧視內地人的問題,更進一步,這種歧視,似乎有嚴重化的趨勢。

不顧現實的選擇性歧視

最常見的想法,就是認認為張敬軒在香港辛勤工作多年,表現出色,甚至比本地歌手卓越,因此根本不存在「搶飯食」,而是他個人辛勤的成果;然而,很多時候,這些論調中隱隱地還存有一個對照組──新移民──「張敬軒來港是努力唱好歌,而不是像一些人『呃福利』的」、「大陸落來的不一定是『蝗蟲』」等等。忽然之間,香港人又好像理性起來,「呃福利」和「蝗蟲」不過是對新來港人士的一種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但當細問下去,便會發現,「張敬軒」,甚或其他新來港名人:朗朗、湯唯、章子怡等等也是「特例」,除此以外,大部分的基層新移民還是「呃福利」的「蝗蟲」。

儘管官方數字上顯示了截止2011年2月,全港共有314437名新移民,當中只有17621位新移民申領了綜援,佔全港綜援受助者的3.8%,而當中有近三成的成年綜援受助者亦正在外工作[1];亦儘管政府的歧視性政策限制了新來港人士需等待七年成為合資格居民後才能住公屋、申領綜援,限制了新移民的公共資源使用等的事實也反映了新移民並無濫用,更甚是難以使用福利。但是,理性的香港人始終不相信這是事實,卻寧願相信右派學術販子在空有論據,層層假想、臆測下的誇大數字。或許,假若這群理性的香港人接受了「真相」,便會發現自己同樣滿手鮮血,寧願向弱者抽刃,也不敢向特權反擊的懦夫,所以才寧願相信那無稽的論述吧。

歧視,只是為了建構一個不存在的「香港」

然而,在這次事件中,一個更嚴重的狀況出現了──有人讚賞司機的行為,認同他對張敬軒的指責,甚至是,對所有來港「大陸人」的指責。這比上面提及的選擇性且民粹性歧視為嚴重,是一種涇渭分明的敵我式仇視。這種「敵我」分野又是源自殖民年代下的人為邊界所造成,自以為能活在殖民地政府庇蔭下抵制中共的香港人,「回歸」統一更是令他們惴惴不安,更甚是紛紛借助「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中共創造的語句,「混血」的優越感及由此引伸那種與英國「古老而『自然』」(吳叡人,1999年)的族群混合共處(半想像)經驗等[2]來塑造一個「似曾消失」(déjà disparu, Abbas., 1997)[3]的「香港」。

90年代經濟逐漸放緩,至98年的金融風暴,讓香港的經濟一蹶不振、風光不再,香港似乎也將近「消殁」於中國境內。因此,只有將衰敗歸因於外,並將之消除,「香港」便會重新「出現」──新來港人士因此成為代罪羔羊。

至於這種歧視,由針對基層新移民,延伸至所有新來港者,更甚是「大陸人」,也許並不出奇。因為要「重建香港」,必須要不斷篩選,吸納精粹,但「重建香港」也並不準確,而應該是「製造香港」,製造一個「純粹」而又不曾在歷史中真實存在過的[4]「香港」。因此,消除產量少的窮人是第一步、消除所有來港的「大陸人」和第三世界人民是第二步、消除反代議民主者是第三步、消除反自由市場者是第四步,最終是消除所有對「香港」有異議者。

這個進程,是否似曾相識?請回想起70多年前的歐洲吧。我們已經踏在第二步了,香港人,丟掉你那種虛擬建構的殖民盛世吧。讓香港淪喪的,是單一的金融發展和政商一體,認清敵人吧!

[1] 立法會議員張國柱於2011年4月6日於立法會會議上向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提問,並得出文中所列的數據。
[2] 安德森著,吳叡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3] Abbas, A. (1997).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4] Arendt, H. (2009).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Taipei: Rive Gauche Publishing House.

「左翼21」是由一群有志於推動社會平等及進步的朋友所組建的平臺,以凝聚香港的左翼力量,建立和推廣左翼分析及主張。我們將透過討論交流、學習、出版等,介入社會時政,參與和支援勞工運動及社會運動。我們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必須顧及廣大勞動階級的福祉,維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消除性別、族群之間的不平等,同時尊重不同性取向群體的權利。這一理想社會,必須依靠群眾自下而上的民主參與和推動,同時需要不同群體透過共融互助來合力創建。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站:http://left21.hk/
facebook: bit.ly/left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