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孫立平: 改革:反思基礎上的再出發

國內公共知識份子的傳統真不能小覻, 原來連老孫都有 blog 了, 真不容易. 老人家還真的經常上回應欄跟大家討論 !

在過去兩年, 國內的知識份子就改革進行反思, 孫立平總結了一些共識和面對的問題和挑戰, 若這一場反思很得到落實而不是政治口號, 對中國的發展, 是很重要的. 以下節錄了反思共識的部份, 詳見孫立平的 blog

-------------------------------------------------------------------

共識之一:扭轉改革中的利益失衡,邁向利益分享式的改革。儘管在改革反思和爭論中充滿分歧,但實際上,“不能僅僅讓普通民眾承擔改革的代價和成本”、“改 革要讓多數人受益”、“擴大改革收益者範圍”這樣的理念,已經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甚至對原來在改革中利益受損害的人進行某種補償的觀點,也已經為人們所接 受。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看到,即使是堅定主張堅持和深化改革者,也在開始探討弱勢群體和通過再分配來扭轉改革中的利益失衡的問題。可以說,邁向利益分享式的 改革,是一種開始被廣泛接受的共識,也是保證改革再出發的基礎。如果考慮到在前一段改革中利益關係失衡的情況較為突出,可以說,解決在改革中的利益分享問 題,目前已經是刻不容緩。因此,在新的改革階段上,社會公平將成為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共識之二:改變內部人改革的方式,使民眾能夠參與改革。改 革過程中出現的利益失衡,不能簡單看作是政策偶然失誤的結果,而是與當時改革的特定方式有著直接關係。因為如果是偶然的失誤,結果應該是隨機的,但我們看 到,實際的情形是,幾乎每次總是對同樣的一些人有利,也總是對另一些人不利,而且總是對多數人不利,對少數人有利。趙曉在討論國企改革的時候就認為,正是 “內部人主導型改革”造成了國企產權改革蛻變為“權力資本化”下的“掠奪式改革”和“瓜分式改革”。他說,“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在過去基本上是由國企領導 人說了算,頂多再加上地方官員,實際上是怎麼有利於當權者的瓜分就怎麼來”。因此,在新的改革階段上,逐步形成民眾參與改革的新機制,已經成為人們的基本 共識。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形成這樣的機制。

共識之三:僅有經濟體制改革是不夠的。在改革反思的過程中,人們已經深切地感覺到,改革中出現的種種問 題,與經濟體制改革的單兵突進有著直接的關係。這當中首先是在於政治體制改革明顯滯後。政府機構改革的問題,已經經過幾年的討論、醞釀甚至試點,現在已經 有了提上日程的條件。行政改革的目標是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但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強調的不僅僅是服務,同時也要明確政府的定位,確立政府的 公共性,防止國家政策受社會某些利益集團的影響。同時,解決民眾利益表達和參與的制度安排問題,也需要相應的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還包括健全法治的 問題。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重點是以法律對權力和資本加以約束。總之,只有這些方面的改革能有實質性的進展,協調的改革才有可能。

共識之 四:在改革的方式上,不能繼續摸著石頭過河,而是要加強改革的總體設計與協調。在改革初期,摸著石頭過河不僅有利於在實踐中探索改革的路徑,而且有利於分 解改革的任務,以避開意識形態的障礙。但在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繼續摸著石頭過河已經開始導致種種弊端。這種方式不但不利於全面的新體制建設,甚至會給某 些利益集團扭曲改革留下可乘之機。本來是通過扭曲改革為自己謀取私利,但“這是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必然產生的正常現象”一句託辭就逃脫了責任。在這次改革反 思中,很多人已經提出改變改革的推進方式問題,特別是加強改革的總體設計和協調的問題。可以說,在改革的新階段上,協調改革和配套改革的問題已經顯得越來 越重要。

共識之五:改革要形成新的動力和共識。我原來曾經講過,改革共識基本破裂,改革動力基本喪失。改革的共識與動力的喪失來源於相當一部分群 體在現實改革中利益受損,並對未來改革中利益進一步受損懷有恐懼。因此,改革的共識要建立在利益協調的基礎上。遲福林指出,實際上,如果改革真正面向老百 姓最需要的現實需求,改革的共識自然增多,這種壓力也會轉化為改革的強大動力。同時,整個社會資訊化程度的提高,老百姓對於透明政府要求的提高,國際競爭 對政府能力要求的提高,都是政府加快改革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下,適時推出一些和民意順民心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實際上正如有人已經指出的,一些有利民生 的改革往往被難以“操作”為由而擱淺。

共識之六:改革的規範化與法治化。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人們的質疑,與改革推進過程缺乏規範有著密切關係。正如 有人所指責的,現在的一些“改革”實際上是“無法無天”。甚至在最涉及利害關係的改革中,法律不但缺位,有時往往是故意不做為。比如國企改革,不但是暗箱 操作,而且涉及如此重大利益關係的動作,幾乎沒有任何法律的介入,在有的地方甚至明確規定法院不受理有關糾紛案件。因此,新階段的改革需要將法治作為推進 改革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