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 蕭超杰:改建嘉頓中心與歷史連繫可行嗎?

【文化論政】 蕭超杰:改建嘉頓中心與歷史連繫可行嗎?

七月嘉頓有限公司擬向城規會申請,將位於深水埗青山道58號的嘉頓中心,由「住宅(甲類)7」改建為「商店及服務行業、食肆、辦公室及學校」,提供25層高的大樓,包括3層地庫,總地盤面積為1,148平方米。嘉頓有限公司表示,重建後的大樓會提供餐廳或咖啡室、與烹飪有關的培訓課程以及辦公室,位於11至20樓的樓層單位將會租出。歷史建築物面對著如今的香港發展,好像彷彿只有推倒重建這一條「不歸路」,除非能夠躍身成為法定古蹟,才能逃過被推土機碾碎的命運,確實叫人唏噓。

歷史的見證 社區的連繫

其實,嘉頓中心可謂見經歷了不少香港的歷史大事,嘉頓公司的麵包生意起源於1926年,其最早期的廠房設於荔枝角道及鴨寮街。在1937年二戰抗日戰爭期間,嘉頓工廠曾經連續7天24小時不停趕工,為抗戰軍人提供20萬磅勞軍餅乾。這種餅乾以鹹餅製法焗成,含豐富維他命B,此功令嘉頓聲名大噪。其後,工場正式遷往青山道現址,面積擴展至15000呎,並再為港英政府製造大量保存期較長的防空洞及軍用餅乾。直至1941年冬天,日軍進佔廠房,廠內原料及製成品被搜掠一空,機器多少遭受破壞,令生產線停頓。直至二戰結束後,嘉頓才領回廠房重新投入生產,以及於上世紀50年代起為海陸空軍供應麵包及餅乾,令生意蒸蒸日上。故此,嘉頓在60周年出版特刊亦特別鳴謝港英三軍總部。可惜,到雙十九龍暴動期間,廠房遭受到破壞,最後於1958年擴建至今的面貌。

於上世紀60年代,嘉頓開始生產生命麵包,並在生命麵包中加入維他命、鈣質和鐵質,為基層大眾提供豐富營養的食物。見證廠房於近代香港史之足印。要說嘉頓生命麵包為基層大眾提供豐富營養的食物,嘉頓在食物的連擊之外,嘉頓中心也是連繫著鄰近的深水埗區。因為嘉頓中心的嘉頓標誌,令登山客位處於喃嘸山上,亦可以清楚看見,故把喃嘸山冠名為「嘉頓山」。深水埗區的街坊大多居住該區數十年,不少是石硤尾大火後原區安置,街坊每天看到嘉頓中心的鐘樓及嘉頓標誌,已經把它們溶入到日常生活當中,與嘉頓標誌「撞面」已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屬街坊成長及生活的每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漸漸形成了一種共同回憶,不知不覺間產生凝聚力,建立了強烈的社區連繫作用。

中國現代建築「西學東漸」的代表作

嘉頓中心可說是深水埗的地標,屹立現址至今超過80年,於上世紀50年代擴建為7層高建築物,而擴建後的嘉頓中心更屬於戰後建築的代表作。這座建築物的建築師,便是上世紀初以「庚子賠款」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取得碩士學位,中國建築師學會創立人之一,以及中國的第一代建築師朱彬。朱先生的設計遍及中港台三地,包括天津、沈陽、北京、上海、重慶、台灣和香港。朱先生一直大力推動將中華傳統建築藝術推向現代化,吸收西方建築技術後,在華人世界設計出各項摩登建築。嘉頓中心便是這種「西學東漸」建築風格,媲美歐美摩登建築的代表例子之一。可見嘉頓中心當中經歷香港重要的歷史事件,以及當中的角色,連繫著社區之間的關係,更是「活生生」呈現中國現代建築及建築史。若嘉頓要把這座充滿歷史意義及地區情懷的建築物推倒重建,實在是十分可惜。筆者建議更應嘗試進行改建,把它與其歷史作出扣連,並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設立香港食物歷博物館 加強本土身份認同

建議如何改建之前,筆者希望先介紹韓國「泡菜博物館」,其每年約有十萬人次前往參觀,其中百分之50為韓國各級學校的參觀團體,透過加強對韓國泡菜的理解,建立對韓國文化的驕傲。

筆者認為政府應介入嘉頓中心的改建,可以設立一個與香港食物歷史博物館,館中分為固定主題的展館及定期主題的展館。固定主題的展館分為嘉頓的食物演變和中國現代建築與嘉頓中心,而前訴說出嘉頓生產食品與香港重大歷史的關係,以及城巿發展與食物種類的關連;後者則是講述朱彬先生的生平,以及他曾設計的中國現代建築的模型。定期主題展館,則是定期展出不同香港本土食品的由來及食肆發展,讓香港人更認識關於本土食品與社會發展的關係。筆者相信透過改建,注入這些食物與歷史活化嘉頓中心,並由政府資助各級學校舉辦參觀團,提升學生對香港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就如韓國政府透過漢城「泡菜博物館」的功能。

作者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畢業生

原文刊於2017年9月18日信報專欄。本欄逄週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