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剷郊野開土地,真是解救樓市的萬靈丹?

剷郊野開土地,真是解救樓市的萬靈丹?

圖:蘋果日報

科大教授雷鼎鳴日前向郊野公園開刀,指每名行山客的成本達23,040元,建議撥出一成郊野公園土地,解決住屋問題。

現實是,土地/房屋供應短缺不是高樓價主因,2014年的樓宇落成量為1.76萬,為10年新高,比2013高出1.1倍,連番辣招下,大陸客漸少,如果房市是按供求關係,樓價照理應該大跌。但樓價不跌反急升13%,回報比港股高十倍,合理嗎?香港的樓市問題是由於供應被壟斷。去年,五大地產商佔七成的賣樓數量。長期壟斷,最嚴重是2010年,單是新地和長實竟佔75%。說拆一成郊野公園增加供應,就能解決高樓價,讓人人有屋住,明顯迴避了問題核心──土地在誰人的手上呢?

被操弄的樓市

消委會多次發表報告抨擊新樓的銷售手法,報章多番批評地產商賣樓如「擠牙膏」,樓市非理性亢奮,狂升搶盤,比目皆是。諷刺的是,2014年,樓宇落成量和地產商賣樓利潤皆創新高,但香港人卻「愈住愈細」,豪宅劏房多如牛毛。2015年預計大地產商推出的1.4萬伙中,近六成為細單位。大地產商手執大量新界農地,囤積達8000萬呎的農地,不單郊野,連市中心的大項目也推出無期,包括︰新地的北角邨和司徒拔道項目、長實的北角油街和中半山波老道項目。

樓市問題必須看清根源,對症下藥。不斷開發土地,無視現時房屋市場的供應問題,若非無知,恐怕是另有用心混淆視聽。屆時香港市民的住屋問題仍水深火熱,而香港市民獨享的美好生態更白白犧牲。

受害不只是生態,也是香港市民。

全面評估發展的影響

雷鼎鳴教授大膽假設,卻簡單求証,沒有評估開發郊野背後的成本,忽略了碳排放、生態、空氣污染及其他社會代價,就得出開發郊野公園「節省288億元居住成本」的結論。有關發展對生態和社會價值的影響其實有專業的評估方法。早在2013年,香港地球之友、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公共專業聯盟及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就為機場第三條跑道進行「社會代價及回報」的評估方法(SROI) ,將沒有市場價格的社會、環境及社區因素計算出來,發現三跑的碳放量等於全港的五年總排放量,即便第三跑有其收益,香港仍不賺反蝕975億。如果教授真的計算發展郊野公園的成本,應該參考三跑的SROI,而不是簡單以到訪郊野公園人次作推算。

郊野公園對香港的生態和環境具長遠價值,負責任的學者和政府不應短視只為盲搶地,破壞下一代的生活,必須整全方式考慮各項因素,為香港長遠規劃把脈。